歷史學者冼玉儀教授最近向筆者展示一疊百多年前的舊報紙,報紙名稱是《中外新聞七日報》,聞名已久,親眼目睹還是第一次。報紙雖是影印本,但期數相當完整,是研究香港和中國歷史的寶貴資料。
香港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於1853年8月創刊的《遐邇貫珍》,每月出版一次,1856年5月停刊。香港最早的中文報紙是「孖剌新聞紙館」於1857年創辦的《中外報》和《香港船頭貨價紙》,然後是1858年創刊的《香港中外新報》,它是英文《孖剌報》(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的中文姊妹報。之後便是《德臣西報》(China Mail)創辦的《中外新聞七日報》,該報又衍生了聞名中外的《香港華字日報》。
《中外新聞七日報》創刊於1871年3月11日,每星期六刊登在《德臣西報》其中一頁。創刊號有「德臣印字館」的「告白」(啟事):「謹啟者本館所有新出唐字日報圖功伊始百凡未備故篇幅未得充長僅就近事之涉於最要者譯釆數端以公同好觀者祈為原諒……」可見該報初時是以翻譯新聞為主。《中外新聞七日報》在第三期(1871年3月25日)另有一個告白,宣布已聘請「巡理府」秘書陳靄廷主管《中外新聞七日報》,陳兼任英文日報《德臣西報》副主筆。1872年4月6日,「德臣新聞紙館」在《中外新聞七日報》刊登啟事,宣布《中外新聞七日報》停刊,改而出版《香港華字日報》。1872年4月17日《華字日報》出版,由陳靄廷主持。就編務而言,《華字日報》獨立於《德臣西報》。初期的《華字日報》第一版刊登廣告、物價、船期,第二第三版為新聞版,第四版為廣告,第五版是副刊,第六至第九版都是廣告,第十版是船期表。《華字日報》和稍後創刊的《循環日報》是香港早年很具影響力的報章。
1941年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報紙停刊,部分報章後來陸續復刊,1942年6月,《華字日報》與《星島日報》被指令合併為《香島日報》,香港光復後,《華字日報》恢復舊名復刊,出版一段短時間便結束。
筆者友人陳創新2018年從廣州藏家手上一舉買下49份《華字日報》,是香港近年最大批珍稀報紙交易的一次。這批百年報紙一直收藏在內地,今次得以重歸香港,是香港人之福,因為陳君已把報紙用電腦掃描下來,讓學者專家研究。
1874年1月5日,王韜和黃平伯創辦《循環日報》,是中國近代新聞史上,第一家由中國人自行集資、自置設備、自主編輯、自立經營的中文日報。王韜親撰社論,力促滿清政府變法,開創報章社論之先河。日佔期間,《循環日報》被指令與《大光報》合併為《東亞晚報》。1945年11月《循環日報》復刊一段時間便停辦,五十年代由高卓雄、林靄民帶頭集資,於1959年10月出版《循環日報》,到1963年11月正式停刊。
本月12日(星期六),筆者與冼玉儀教授將出席香港新聞博覽館講座,介紹香港最早期的中文報紙,大家可親臨現場或在網上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