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10-24 12:15:00

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有片)

分享:
在赤洲發現及經過初步清修的恐龍化石樣本(紅框內為化石)

在赤洲發現及經過初步清修的恐龍化石樣本(紅框內為化石)。

昨天是香港古生物學及地質學界別的大日子,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公佈在香港東北水域的赤洲,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恐龍最早約在23,000萬年前出現。我們經常聽到的侏羅紀至白堊紀(2100萬年前至約6,600萬年前)是恐龍繁盛的時期。香港地質資源豐富,擁有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當中因島上紅色沉積岩而聞名的赤洲,含有約於1億至7,0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形成的沉積岩,正值恐龍活躍的年代。

發展局年初接到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通知,指赤洲的沉積岩可能含有疑似脊椎動物化石。收到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後,我們隨即聯絡了國家在恐龍研究方面的權威機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邀請他們派出專家來港合作跟進。專家與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和漁護署人員到島上考察,並採集岩石樣本,經製作切片後送到實驗室分析,同時清修樣本。透過偏光顯微鏡觀察切片,專家確認化石屬大型年長恐龍的骨骼組織。

古脊椎所專家於赤洲採集岩石樣本

古脊椎所專家於赤洲採集岩石樣本。

筆者和古脊椎所專家較早前再登島研究赤洲岩石。

筆者和古脊椎所專家較早前再登島研究赤洲岩石。

古脊椎所專家清修岩石內的恐龍骨骼化石。

古脊椎所專家清修岩石內的恐龍骨骼化石。

清修後的岩石樣本,紅框內為其中一塊露出的恐龍骨骼化石。(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品)

清修後的岩石樣本,紅框內為其中一塊露出的恐龍骨骼化石。(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品)

另一塊恐龍骨骼化石(紅框內)。(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品)

另一塊恐龍骨骼化石(紅框內)。(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品)

由於在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分佈較零散,且有風化痕跡,古脊椎所專家推斷發現化石的地點,很可能不是恐龍死亡的「第一現場」。恐龍死亡後,遺骸可能經過河流沖刷,被水流帶到赤洲,然後再被埋藏,分散地保存在砂岩之中。因此,在赤洲遺址發現完整恐龍骨骼化石的機會甚低。

相信大家都想知道發現的化石屬於哪類恐龍。然而,目前掌握的資料實在有限。從已完成清修和拼合的兩塊化石樣本所見,化石體積較大,白堊紀時期,陸地上有這麼大的骨頭的動物只有恐龍,而骨骼化石呈板狀結構,專家推測較大機會是恐龍的肩部或臀部骨骼。專家亦從觀察骨組織切片,初步判斷化石屬於大型蜥腳類恐龍或鳥臀類恐龍,牠們均是植食性的恐龍。古脊椎所專家建議深化赤洲野外調查採集更化石樣進行清修和研究,相信會發掘更多珍貴的恐龍資料,以確定恐龍的品種,長遠追尋香港的恐龍故事。

adblk6
古脊椎所專家推測赤洲的大型恐龍,可能是蜥腳類恐龍(左圖示例)或鳥臀類恐龍(右圖示例)。(照片由古脊椎所提供)

古脊椎所專家推測赤洲的大型恐龍,可能是蜥腳類恐龍(左圖示例)或鳥臀類恐龍(右圖示例)。(照片由古脊椎所提供)

從赤洲白堊紀地層和沉積岩的特徵,可推斷恐龍生存時期的氣候炎熱偏乾;白堊紀時期赤洲及附近地方地形應是狹長的低窪地區,沉積大量砂石,並有河水流經,雨季時,河谷可能變成泛濫平原。

香港以往也曾發現魚類、植物和其他動物化石,包括於2021年在船灣及深涌發現由泥盆紀至侏羅紀早期(即約4億至19, 000萬年前)三件介形類和菊石化石。

 

2021年於船灣及深涌發現的介形類(左一、二)和菊石(右一)化石。(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品)

2021年於船灣及深涌發現的介形類(左一、二)和菊石(右一)化石。(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品)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卻擁有豐富多樣,且具國際重要性的地質地貌。這次發現大型恐龍化石,為香港古生物研究提供重要資料,意義重大。

為了讓市民更好認識古生物和化石研究,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裴睿博士和趙祺博士將於今日(1024日下午三時,在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講座,介紹恐龍簡史、中國恐龍以及恐龍的骨組織研究;參加講座的市民可於講座後率觀賞已清修的恐龍骨骼化石。該化石亦會於1025(星期五)開始在探知館大堂展出。

另外,古蹟辦現正於探知館庭院,蓋建臨時工作室及展示空間,日後供市民參觀恐龍化石清修過程及恐龍化石的相關資料,預計今年年底開放。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清修恐龍骨骼化石短片即刻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