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洲公屋計劃未完,輪到體育界又爆危機,先是大球場的草地問題,再有政府擬收回傑志訓練場地作建屋之用。傑志其中一個話事人譚偉豪,一直是堅實支持政府的建制派,結果也落得如此下場,可見梁振英經過橫洲官商鄉黑勾結閹割公屋計劃後,矢志洗心革面,以鐵面無私態度,努力找土地建屋,可謂用心良苦。 奇又奇在,一個從來都不重視體育的特首,每次選舉都得到體育界選委全數提名及支持,體育界軟骨病入膏肓,又豈可怪政府? 香港政府不重視體育,已是回歸以來的傳統。政府只是以經濟效益、體育界選委利益分贓、但求有做、點綴施政成績表的方式,釐定體育政策、分配資源和推行,再加上催谷精英運動員的成績。提升健康、居住環境、生活質素,及推廣全民運動像只是口號而已。 在這種思維和制度之下,會出現很多奇怪的現像,例如香港單車運動員屢獲佳績,難得香港的單車運動打出名堂,推動單車代步理應事半功倍,減少馬路上的碳排放,也令更多人有興趣加入踩車行列,成為下一個李慧詩,但香港單車徑的發展和規劃卻是如此落後,交通政策從來照顧車主利益,只視單車為消閒,而不是代步的工具。 若在城巿內踩單車是如此艱難,又怎會有機會發掘下一個李慧詩? 最搞笑的是上月舉行的所謂單車節,一個由旅發局主辦,為了推廣單車遊的旅遊活動,賽道安排卻與馬拉松一樣偏僻,甚至要在凌晨五點半出發,因為要盡量減低對交通的影響,期間更要勸喻車手不要拍照。即使今年的細節及流程較往年改善,也無法改變單車節安排是「自相矛盾、自打咀巴」的本質。 事在人為,一切取決為於政者的意願,例如本周日舉辦的電動方程式賽車,便得以迅速撥款及封路推行,也不用凌晨五時半起步,中午前解封道路。若果政府有心推動馬拉松、推動單車,又豈會有封不到路的問題呢?政府要做一件事,豈會推說擾民、投訴及影響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