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欣賞傳統歷史建築時,或會驚歎其超凡的建築技藝,也可能被建築背後的歷史故事吸引。今天,讓我們回歸基本,了解一種十分古老的傳統建築技藝 —— 夯(音「坑」)土技術。
夯土由碎石、砂等骨料;以及黃泥、石灰、糯米漿、紅糖水、植物稈莖等天然膠結材料混合而成,經過夯實的動作使它變得結實。夯土早在從新石器時期已經出現,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大規模使用,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夯土可以就地取材,價格廉宜,具備良好的吸潮保溫性能,可令室內冬暖夏涼。由於沒有易燃成分,它具備防火功能;它的製作簡單,不需要重型機械,而且材質堅固,可以循環使用,是一種低碳節能的建築物料。在水泥、聚合物、鋼筋混凝土等現代建築材料出現之前,夯土是世界多處廣泛應用的傳統建築材料。
傳統嶺南建築中,也常使用夯土。在香港鄉郊地區,仍能看到以夯土建成的建築,例如吉澳就保留多處夯土房屋。
在剛過去的周末,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一連兩天舉辦與夯土相關的活動,當中包括講座、實地考察以及在二級歷史建築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俗稱牛棚)進行的工作坊。兩天的夯土活動由澳門文化遺產科技修復及研究學會的葉健雄博士主持,參加者透過實地考察香港的夯土建築,了解夯土製作過程、原理、發展及修復技巧,也可親身體驗夯土製作,自行製作小夯土塊留念。
除了香港,在嶺南地區,澳門和珠海也有不少夯土建築,三地的夯土建築技藝和添加物料,會因應地區環境而具當地的獨特性。澳門科技大學文物修復實驗室於2023年在香港吉澳、澳門媽閣街和珠海市斗門區小赤坎村的夯土民居建築採樣,研究三地夯土建築的特色。
夯土技術其中一項特點是就地取材,三地夯土樣本中均含有顆粒,顆粒主要成分是石英,同時摻入少量礦物雜質。三地夯土中的顆粒形狀相約,主要爲棱角和次棱角,體現三地天然建材的地域特性和就地取材作夯土構造原料的習慣。在夯土建築中,顆粒之間相互緊密連接,便能產生更大的摩擦力,從而促進牆體結構的穩定性。
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澳門的樣本中,含有比香港和珠海的夯土建築較大的骨料,例如碎瓷片、碎瓦片和貝殼等,相信與澳門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以及陶瓷外貿活動頻繁有關。民居建築中出現大量碎陶片、碎瓷片,可能是製造或運送過程中破損的器具,當地人建造夯土牆時,利用這些破損器具碎片,就地取材,節約成本。
至於夯土的其他成份,香港樣本的含灰量百分比,較澳門、珠海地區為高,反映建造時添加了價格較高的熟石灰,說明當時香港經濟水平,相比鄰近地區為高;另一方面,對比澳門的夯土建築,香港夯土的建造年代較晚,使用的材料和工藝也可能有所改良和優化。
想了解更多夯土建築技藝的知識,歡迎留意古物古蹟辦事處五月的夯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