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國傳統的春耕節,又稱龍抬頭,因為到了這天正是春季進入了「仲春」之中期,北方的土地上,冬雪已開始溶化入土,不少河流水面上的結冰也開始融解。古代沒有時鐘日曆,中國的農民便是靠著他們的天文知識,以此時為標記,是過了漫長冬季後,要翻泥冰硬的泥土開始耕種之時。
龍抬頭其實是中國傳統天文學的一個時間座標,中國天文學把天空360度,分為4個「象」,分別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組星宮,每組星宮有7組星辰,合稱「二十八宿」,這也是中國天文學的基本座標。
其中「青龍」七宿分別為角、亢、氐、房、心、尾、箕,分別代表一條青龍的身體各部位。每到農曆二月初二在黃昏後,青龍宿中的「角宿」二星便會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之上,其次是代表龍頸的「亢」宿相繼出現,到了深夜,代表龍爪的「氐」宿也出現,但日出之後,這些星宿便隱沒於日光之中。自此日後,每日黃昏,角宿出現的位置會漸高,直到整條青龍在黃昏時出現在天宮之中。這天文現象也在《易經》中反映,初九,潛龍勿用是正月看不見青龍,「九二,見龍在田」正是反映剛剛見到「龍抬頭」之現象。
中國多年來因為各種原因,對「龍抬頭」都不太重視,只有民俗還有這「傳說」。在香港,因為不是個農業社會,大部分人「五穀不分」,所以更沒有注意。傳統上中國南方把這一天改變形式,變成「土地公」生日,在台灣一些廟宇,今日還有這慶祝習俗。中國古代帝王為了表示重視天下農業發展,每逢此日,也會親自到「北京先農壇」,仿效農夫到「皇田」上作一個驅牛破土的儀式。勤力的皇帝如雍正會親自落田,但不少皇帝只是派個太子、皇子,甚至大臣代表了事。
可能因為中國曆法的「二十四氣節」已被列入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上「旅遊」作為賣點,近年中國各地也開始恢復搞春耕節的活動,甚至解放軍也不甘後人,在此日搞軍事演練,「龍抬頭」一詞,在今天世界形勢下,此中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