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釀製的威士忌,大多都沒有註明陳年的年分,究竟是甚麼原因呢?之前曾經翻看資料都沒有說明。近期我買了一瓶南投釀製的威士忌,並在網上看到了一個訪問南投釀造廠負責人的片段。他說原來台灣的天氣較熱比較熱,所以在陳年的時候,威士忌原酒的蒸發程度比蘇格蘭快三倍,這就是一般來說的「angel share」。因為這個原因,我覺得威士忌的熟成陳年期應該也會比蘇格蘭快三倍。所以台灣的威士忌不會在陳年時間上與蘇格蘭的威士忌作較,不會標上陳年的年分,可能就是這個原因罷了。
我在想,既然威士忌可以在較高溫的情況之下,加快成熟期。那麼葡萄酒有何不可以呢?
我在早前自己做了一個實驗,我用了一支酸度頗高的氣泡酒,是德國riesling葡萄的,我飲過一瓶之後,覺得酸度很高,所以我把這瓶氣泡酒放在室溫裏大概一年,試試效果如何。結果效果好像老年分的香檳一樣,氣泡減退了很多,成熟的香氣散發出來。但是控制時間方面要掌握很好才可以。不然的話很容易會Total Loss。
另外我也放了一支trebbiano及sauvignon blanc葡萄白酒,時間短一些,大概半年在室溫之下效果很不錯,複雜性多了,這個玩意很好玩,但是要注意,時間實在很難掌控,很容易整瓶酒也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