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由作者提供)
共享單車愈來愈多,出外旅遊或公幹也不其然想一想,是否應該穿平底鞋方便隨時踏單車。當大家在懷疑這個熱潮能夠席捲多久,其實每輛單車上的二維碼及GPS,已經把數據紀錄下來,分析之後便證明每一區的單車需求究竟有多大? 甚麼時份需求最少或最大?經常頻密用戶和偶爾享受踏單車的用戶比例有多少? 分析大數據預先作好決策,讓最終用戶能夠有足夠的單車隨時採用,又不致把泊單車的位置逼得太緊。
除了便利出行,共享單車也可以應用於公共交通工具有突發事固時發揮疏導交通的作用,試想想:如果地鐵列車有事固,該地區的交通嚴重擠塞,呆坐在該區的巴士內的乘客如何是好?如果有一批共享單車能收到需求訊號送到該區外圍,可能讓部份懂得踏單車的人士,盡快離開事發地區採用其他公共交通公具,相信市民的怨氣在突發事件時也會減少。
智慧城市要有甚麼配套在香港,適宜考慮本地的獨特痛點及條件,若能真正解決到普羅市民的日常生活問題,大家怎會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