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急於跳到結果,思考過程更重要。

讓孩子思考「平等」和「公平」,再作出選擇。
就算不是擁有雙胞胎,家中有兩個或以上孩子,其中一些最常聽到的說話,一定是孩子投訴「不公平」。雖然「手心手背也是肉」,但我們也是凡人,一點點的偏心或偏愛總是有的。但真的是因為父母偏心才導致不公平嗎?還是孩子不太理解「平等」和「公平」的分別?
甚麼是平等(Equality)?曾聽過一個以分配書籍為例的比喻。平等,是每人也可以在圖書館拿到同一本書。那麼,甚麼是公平(Equity)呢?與每人分到同一本書不同,公平,是按照每人的需要和能力拿到合適他們的書。
聽到孩子投訴不公平,不用急著指責、反駁或解釋為何這樣分配,把問題拋給孩子吧!若他擁有分配權會怎樣做,請他想想不同的分配會讓對方有甚麼想法和感受。引導孩子思考不同的選擇,以及其帶來的後果和影響,然後再讓孩子作出選擇,遠比「分配結果」更重要。
平等代表孩子們擁有相同的資源和機會,「平等」已經很理想化,要做到公平,讓每個人也能獲得合適的資源,世上哪有這回事?太理想化吧!
我承認無論是平等,還是公平也是很難做到的事,但我也希望能在孩子心裡埋下「分享」的種子。在這個世代,大家追求擁有,但物慾是無窮盡的,反而樂意分享、富同理心的人才能感到真正的富足。我不會強迫孩子分享自己所有的,但當孩子認識平等和公平這些概念,當他們眼中不再只是「我擁有甚麼」,我相信他們會活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