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在美國申請上市,招股文件透露Uber去年經營虧損30.33億美元,累計3年經營虧損101.4億美元。他們在上市文件中警告投資者,Uber將可能永遠無法錄得盈利。永遠沒盈利的企業,哪來投資價值?
一直以來,很多互聯網企業用燒錢模式經營,以巨額補貼擴大用戶群,希望最終能獨霸市場,或至少成為寡頭壟斷,到時便可以停止補貼,最終能產生利潤。但這個如意算盤,現在未必能打得響。
以補貼模式經營,最先決條件是其他經營者無法用同樣的手段,奪取消費者的歡心。但可惜用錢買來的不是真愛,當其他人用同樣的手段,甚至以更大的利誘,消費者便輕易轉投對方的懷抱。
由於大家都用同樣手段去奪取歡心,這些燒錢的消耗戰,可以經歷很多年,仍無法做到獨霸市場的局面,先行者可能稍稍佔優,但因為關係薄弱,消費者轉移成本(switching cost)不高,對手加多少少甜頭,便難以留住客戶。最後只能鬥燒錢,看誰的口才好,騙到更多投資者的資金。
消耗戰要成功,還要有明顯的規模效益,品牌優勢,讓先行者能建立牢不可破的壁壘,使後來者難以用同樣的手段,搶佔自己本來已經佔據的市場,不然這場戰役只會沒完沒了,真的永遠無法實現利潤。
最後,即使能夠獨佔市場,也未必一定能產生利潤,如果要維持優勢,需要不斷的投入,成本增長比利潤增長快的話,也許便沒有商業模式了。滴滴在內地收購Uber後,已經雄霸市場,但仍不能產生利潤,投資者要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