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所用的化石能源,肯定製造了不少碳排放。所以這個領域內的低垂果實,就是減少傳統汽車的數量。
歐盟政府在推動替代傳統電車努力不懈。但歐洲幾間大車廠,好像有點陰奉陽違。例如寶馬、平治等,他們其實是更加偏向發展混合型汽車,而非純電動車。只要看看歐洲純電動車的產量,直至最近都只佔50%:混合型汽車則佔其餘50%。當沒有比較,有時候很難看得清楚。如果將歐洲混合車,這個數字與中國相比,中國到現在為止,超過80%是純電動車。
這個現象,其實在管理學上,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凡是比較成功的行業領袖公司,他們在創新轉型的時候,就往往比較困難。因為感覺上,這是要他們離開一個他們佔盡優勢的原有市場。例如當年的柯達,一直沉醉在他們稱霸的傳統相機及菲林市場,最終錯失了數碼相機的機遇。但話又說回來,電動車雖然好像就是解決交通運輸上的碳排放金鎖匙,然而最近好像出現另一條賽道!
有研究認為,電動車(又稱為智慧或智能汽車),因為通常這類汽車裏面,會加裝很多感應器來分析數據等。所以不單止可以代替傳統人類駕駛,還可以在道路上作出正確及更精準的判斷及決定。不同的研究都推斷,如果馬路上全部都是智能電動車的話,嚴重交通意外可以減少最少80%,甚至90%;但亦有一派研究指出,智能汽車並非最佳選擇,而是智能道路。
試想一下,如果每架車上面都要配備不同的感應器,不但增加汽車生產成本、重量、能源消耗等,在計算力來說,也未必是最快捷及最準確的,因為汽車提供的空間有限。故此現在的研究比較偏向智能道路,就是將這些大量監測裝置、物聯網感應器等,安裝在馬路旁的設備上。當汽車駛入馬路的範圍時,汽車就會接收到由智能馬路傳送給它的數據。例如這架汽車正要前往目的地,其道路交通情況。這裏還有一個好處,例如智能道路可以將在行人路上一隻正要跑向馬路小狗的訊息,即時傳送到你的汽車上,這樣還可能拯救了一條生命。這些智能馬路與智能行人路結合的智能交通系統,也可以將準備過馬路的紅綠燈,跟馬路上行駛的汽車交通燈,以最優化的時間,找出社會屬性最大得益的綠燈出現時間及長度。聽起來,好像真的不錯。
房中大象:
歐美等發達國家,好像更依賴汽車及飛機等交通工具。而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則對智能道路、高鐵等持比較開放的態度。那麼10年,20年後,這種差異會為經濟發展帶來甚麼顯著分別?
傳統汽車碳排放,與電動汽車的減排效果,能否有效地交易一下?這是否就是「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