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正值人口高齡化,未來將有三成人口為長者,隨著政府和社會積極推動居家安老,將會越來越多長者在社區渡過晚年,並經歷晚期照顧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社區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紓緩照顧服務或生死教育,都必須貼合長者和照顧者的需要,以社區為本,也要多元化。
晚期照顧需要並非本港獨有,其他面對人口高齡化的國家也有類似現象,最近日本國立大學法人靜岡大學竹之内裕文教授,泰國Peaceful Death Network秘書長Ekkapop Sittiwantana先生來到香港分享建構關懷友善社區及發展紓緩照顧等晚期照顧服務的經驗。
竹之内教授提到社區需要人與人有共感關懷的氛圍,明白身邊人的痛苦,繼而坐言起行,建立互助網絡,產生支援系統。他認為先與社區人士建立關係,自然能產生不同的對話,包括生死及關懷的討論,甚至行動,因此建構關懷友善社區可以發生在不同社區工作上,例如社區中心、社區客廳、照顧者中心、病人自助組織、喪親家庭小組等。
至於Ekkapop Sittiwantana先生則強調要為病人、長者及照顧者建立不同層次的照顧及支援,包括建立照顧者支援群組、將紓緩照顧變成每個人的責任,與不同團體發起關懷友善共生社區的運動、倡議好死的紓緩照顧政策,以至嘗試打破討論死亡的禁忌。
他們都認為推動「好生善終」,必須好好發揮社區提供照顧與支援的角色,政府也要建立配套支援關懷友善共生社區,他們的經驗值得本港借鏡。

基層健康與紓緩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