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意研究計劃公布,市民對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評分為54.1分,滿意率為46%,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任內最高分的預算案。預算案發表後,他的民望也大升16.8分,相信很大程度來自預算案向市民派1萬元。
香港政府雖然不是民選,但已經步西方福利社會後塵,分別只是我們家底厚,仍可以慷慨地派。回歸後,財政預算案已經淪為派糖報告,市民總是聚焦派甚麼、怎樣派、派多少?只要派得多,派得中自己,便可以換來掌聲,不然便招來謾罵,至於怎樣投資未來?盈餘還是赤字?沒有多少人理會。
自私和短視是人類的天性,自己眼前的利益比香港的未來更重要。有財政盈餘時當然要共享成果,即使有赤字時也應該共度時艱,派糖已經成為常態,但無差別派錢還是比派糖好,也比去年派4千元給N無人士好,至少行政成本低,不用浪費公帑,也更有效率,市民更快有錢到手。派錢也能刺激消費,帶動經濟。
政客是不會放過政府的,他們只會着眼選票,不會對未來的香港有承擔,往後政府派錢的壓力更大。他們今次成功爭取1萬,下次便爭取派2萬,每一次選舉前夕,就是他們為民請命的機會,上幾代的積蓄,遲早會被掏空。我們很難寄望弱勢政府能頂住政治壓力,他們連解決目前問題的魄力也沒有,更遑論向市民勾畫美好未來的願景。
我認為香港長遠應有一套派錢機制,這不但可以頂住政治壓力,也可以聚焦投資未來,令財政預算案為香港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