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滙控仍屹立在金融尖端位置。(資料圖片)
香港回歸20年,已經淪為經濟動物的我,每日不停說服自己要麻木看待新聞上見到的糟事。我這一代是英殖最後一代人,趕車尾接受英式生活留下的餘韻,勉強接受英式教育的薰陶。金融世界亦是,講金融20年的回歸,少不免要講「英資—港資—中資」的三段範式轉移。短短20年,就見證香港的三朝天下。
這種老掉牙的範式轉移,地產業比金融業更明顯。因為買地很簡單、很直接,純業權轉移,錢付了,地就是金主的。金融業則不同,金融業涉及跨國、宏觀的管理方式,一支back office team,背後連結住世界各地的團隊。這種跨地域的管理方式,Thomas Friedman老早提出了。外國人在香港金融業的影響力會消退,但至少不會退得那麼快,如地產性質怡和、置地、太古的政商影響力一下子就消退到無影無蹤;但搞金融的滙豐控股(005)還是屹立在金融尖端,是恒生指數的權重股。
香港金融業面對中資崛起,中資喜歡重用同鄉,也是合理常態。然而,大家也心知肚明,有外國名校、外資行打滾經驗再回流做中資的精英,即使做同樣的工種,總是感覺高級一點,酬勞叫價再高一點。這可能就是文化底蘊、軟實力的顯現,雖然中資都係鍾意自己人,但「浸過鹹水」可以聲價十倍。
早二十年、三十年前已上位的投資銀行家,也是吃盡外資大行的光環。做投行、做私人銀行的技術含量都係差不多,搞IPO、做M&A等都係同一套skill set,關鍵係有無金主、有無老闆。這些已上位的香港仔ibanker,早年已經醒目地離開大行,直接成為城中大老闆的軍師、左右手,做大孖沙的family office的資產管理人。道理很簡單,反而ibanker帶單大刁都係要同間投行對分,倒不如專心侍奉一、兩個大客,自己吃盡所有利益,再把餅碎利益倒分俾大行揼石仔。侍奉老闆之外,資本市場的ibanker也跨界去搞Private Equity,物色一些有潛質的項目刁,幫大孖沙搞創投,將之前炒炒賣賣做二級市場的技能,融合去做初創投資,早著先機搵靚刁。
很諷剌,20年前,創業板在董建華年代創立,到今天港交所(388)出諮詢文件陰乾,以「創新初板」和「創新主板」去取代搞新經濟、科網的特殊定位。港交所無進步過,跟市場脫了節,因為識搞新經濟的叻人,都去了private sector,而不是做技術官僚耗時間。
好像我這一代九十後、或更早一點的八十後,已經行到最後的末路,因為時代巨輪沒有遷就著我們而行。我常常講,搞殼相關的刁,已經係香港仔守住的最後金融板塊,因為skill set也是傳統投行類別的,但老外唔識,中資都係識咗六、七成而已。你睇智商奇高的David Webb會輸老千股,索羅斯舊將John Zwaanstra所創辦的對沖基金Penta Investment也是輸香港的細價股,你就知道香港仔做金融業的優勢在哪了。不過,這個優勢,也正被中資慢慢取代。我們活在時代的漩渦,只能祈求中資取代得慢一點,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