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hatGPT大行其道,不少人都在討論這類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有人認為這會取代記者工作(有網民就曾經利用ChatGPT寫了幾篇「新聞稿」) ,有人認為作家生計亦會大受影響(最近亞馬遜就有一本以人工智能寫成的書在放賣),亦有人認為人工智能推動的機械人投資顧問(Robo Advisor)會搶去不少金融才俊的飯碗。
此外,部分醫護工種亦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相信不少讀者都知道,機器學習重點是透過大數據分析提升對事情的預測能力。無論是心電圖、腦部掃描還是血液分析,醫生在診斷病症時都是要利用各類數據。如我們已有過往病人各種大數據,機器學習可以減低醫生「斷錯症」機會,甚至取代普通醫生斷症角色。
舉幾個例子吧。幾年前醫學界曾經有幾個檢驗不同類型癌症(有女性乳癌、皮膚癌等)的比賽,參賽者「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電腦程度和數十名有關病理學家,結果前者「臨床準確度」往往比後者明顯要高。另外,早前在美國克利夫蘭有研究員設計了一套機器學習系統,結果預測心臟衰竭成功率高達97%,比當地醫生高出兩成有多;還有,英國牛津有研究員設計機器學習程式來分析心電圖,它能準確預測心血管疾病機會亦比一般醫生的八成要高出一大截。
除斷症外,人工智能可用於觀察病人情況。試想一下,如醫院可透過人工智能監察每名深切治療室內的病人,只要心電圖或其他可觀察數據稍有異動便可提早告知醫生或護士,這樣便可省卻不少醫生護士不斷巡房的人力物力。在討論人工智能對勞工市場影響時,不少人擔心各行各業打工仔都會大受影響。不過,同一時間科技進步亦令這些行業生產成本大為降低。這在人手長期不足的醫護界尤為明顯。
從數據上看,香港醫護不足幾乎是無可爭辯。數據顯示在2017年香港每1,000人口只有1.93名醫生,比新加坡(2.28)、日本(2.37)、美國(2.57)、德國(4.19)和法國(3.24)等已發展國家都要低。
現在我們不一定可以立刻引入科技替我們做一些複雜的手術,科技與私立市場內的名醫可能更是經濟學上互補的關係。不過,在普通斷症的層面上,我相信不久之後科技可以成為不少現在家庭醫生的替代品。民意對引入內地醫生有意見不難理解,不知大家對引入GPT醫生的看法又如何呢?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