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9-07-08 05:15:00

七月一日的故事

分享:

跟大家說一個在七月一日發生的故事。

不是今年的七月一日,是156年前的七月一日。在1863年的七月一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蓋茨堡(Gettysburg)正在展開一場美國南北戰爭的重要戰役。代表南方邦聯軍的將軍羅拔李爾(Robert Lee)為了讓飽受戰火蹂躪的維珍尼亞休養生息,決定第二次向北進行軍事行動,結果在七月一日代表北方的聯邦軍在賓夕法尼亞州蓋茨堡打了這場著名的戰役,雙方死傷超過五萬人。
 

香港部分年輕人對前景感到絕望。(資料圖片)

香港部分年輕人對前景感到絕望。(資料圖片)

結果南方的邦聯軍戰敗,李爾將軍於是帶領軍隊撤退,到達馬里蘭州時前面有波多馬克河的天然障礙,後面有聯邦軍的軍隊追擊。聯邦軍的總統林肯見機不可失,立刻指示在前線的佐治米德將軍(George Meade)不用展開軍事會議可以立刻追擊邦聯軍。不過,米德將軍公然違背林肯總統的指令,開了軍事會議,錯過了一舉殲滅邦聯軍的黃金機會。


林肯總統當然十分震怒,於是寫下一封信大力抨擊米德將軍。不過,這封信並沒有寄出去,因為人際關係面面俱圓的林肯知道直接指出對方犯錯只是情緒上的宣洩,「我沒有做錯」是被人批評時人性的基本反應,所以只懂得指出別人錯處而對方又會欣然接受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在2019年的七月一日,香港亦發生一場無論立場是左中右都無辦法不關心的大事。無論你是建制、泛民、本土派還是對政治漠不關心,你都不能不承認現在的政治體制出現問題,政府接收不到反對的聲音,市民的不滿沒法從正常合法的渠道宣洩,年輕人感到絕望不只是因為樓價太高不能上車。

adblk6


政府或建制可以認為政府的權威是不可撼動的,法治就是要「奉公守法」;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的泛民可以認為暴力抗爭對年輕人的成本太大,甚至認為暴力抗爭會對和理非造成破壞。不過,這是否代表政府一定要進行大搜捕大清算,堅持和理非的要對年輕人嚴詞責難劃清界線?我想最終打贏美國內戰的林肯總統會另有想法。


我是在人際關係天書《人性的弱點》看到關於林肯的故事,書中的第一大戒條就是不要批評:Instead of condemning people, let’s try to understand. Let’s try to figure out why they do what they do. That’s a lot more profitable and intriguing than criticism; and it breeds sympathy, tolerance and kindness. “To know all is to forgive all.”
共勉之。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