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最熱門的本地新聞,應該是「天線得得B事件」。最新消息,kkplus母企凱知樂(2122)回應傳媒查詢:「就近日發生的大型藝術玩具產品事件,我們首先向事主一家帶來的不便致萬二分的歉意,亦向關注事件之客人帶來不便致歉。我們高度重視每個客戶,並馬上作內部跟進以及和有關家庭聯絡,慰問家人及小朋友情況,並已全額退款。」退款,全額是標價逾5萬元,實收逾3萬元。
傳媒朋友千頌C的偵探頭腦,難怪有輿論質疑這是一宗碰瓷事件:
1.「之前都唔知kkplus係咩來歷,今晚見佢紅咗search吓。唔好以為係咩小店,其實佢係LEGO中港代理商凱知樂旗下潮流玩具平台,專做Kidult市場。凱知樂原本喺朗豪坊12樓賣LEGO,上年7月一次過租埋同層多個舖位,大搞kkplus。」
2.「至2021年底,凱知樂全年轉虧為盈,由2020年蝕1.23億人仔,至去年轉賺134萬人仔;期內收入按年升7%至14.7億人仔。」
3.「公司年報指,受港澳樂高專門店及kkplus kidsland強勁表現推動,上年來自香港及海外收入,按年升30%至1.9億。」
4.「凱知樂主席兼行政總裁李澄曜,上年10月時接受訪問,就講過公司一直貫徹顧客至上的文化,『我們要求員工要有說故事的能力,每盒玩具拿出來,店員都講到當中的故事;我們亦要求店員與客人要有眼神交流,如果對方是小朋友,店員要蹲下來與他平視,這些都是基本待客要求。』」
上市公司蝦細路?凱知樂的回應自有公論。從經濟學出發,我想討論的是「潮玩」(又稱作藝術家玩具Art Toy或設計師玩具Designer Toy)市場,近年的確愈做愈大。今天潮玩界為人熟悉的KAWS公仔,可能會令人以為潮玩又是美帝發明來荼毒亞洲人的資本主義商品。但原來圈內公認潮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末的香港和日本,當時的作品多帶有街頭、叛逆和反主流風格。有趣的是,當代的街頭藝術文化源於美國,後來衍生出來的潮牌都多是美國品牌。潮玩,卻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末的香港和日本,本地的代表人物是劉健文Michael Lau。為甚麼?
潮玩,針對的市場從來是大細路而非真細路市場。可以追溯到香港和日本,原因是雖然亞洲人的街頭文化不及歐美,我們的玩具文化卻一早超英趕美。經濟起飛加上超低生育率,潮玩成了亞洲市場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