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有關新冠肺炎疫苗的新聞,如排山倒海出現,最為矚目的,當然是三名市民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的事件。
大家要留意,接種後死亡,不等如疫苗就是死因。人總會一死,而高齡人士和長期病患者的死亡率亦自然較高,有三人死亡因此可以是純屬巧合。我暫且完全相信專家指,疫苗與死亡無直接關係的判斷。
不是專家,只想以普通常識問一些簡單問題。
由於數據不足,科興疫苗在內地列明不建議60歲以上及長期病患者接種,至於澳門的網上預約系統,亦不會接受60歲以上人士參與。這些事實,不是新聞,專家一早知道,市民也可以輕易找到資料。為甚麼香港的疫苗接種計劃,卻是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推行至今,讓高危人士率先接種?
除了為疫苗提供數以萬人計的數據,讓我們多了解這種疫苗對高危人士的效果和風險,我實在想不到這樣做有甚麼明顯好處。
另一疑惑,是既然科興疫苗對現時符合資格的組別成效不詳,那食衛局長陳肇始多番指出,「接種效益高於風險」,因此不會暫停接種計劃的看法,到底有甚麼根據?根據香港現時的確診數字,市民「中招」機會甚低,就算不接種疫苗,以個人計健康風險不高。難道局長所指的效益,包括經濟活動回復正常帶來的好處?只是根據政府一貫的防疫風格,這些好處似乎又不太重要。我希望專家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清楚解釋「抵打」的理由何在。
傳媒報道加上親自聽聞,不少市民都相信「科興疫苗是由中國人發明,因此較適合中國人體質」的說法。作為門外漢我不敢妄下判斷,只懂在網上搜索,但找來找去也找不到支持這套理論的證據。也許就是因為這奇特的信念,科興疫苗預約仍然緊張,但另一款疫苗復必泰相對不算受歡迎。奇怪的,是以我所知,並未有本地醫學專家憑藉其專業知識,贊成或反駁這種相當流行的「疫苗民族主義」。
同樣令人不解的,是不少醫學專家一方面力撐科興疫苗,鼓勵市民接種,一方面就去接種另一種疫苗,又或不透露個人選擇。這種言論和行為的落差,是否源自一些常人難以明白的科學根據、專業判斷?作為無知的門外漢,我只能靜候答案。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