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因為領土主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的對峙近兩個月,尤幸印度一方上月尾退兵,終於沒有釀成大型軍事衝突,否則環球金融市場又再次震盪,為來緊的十九大再添變數。中印邊境沒有發展成戰爭級數,充其量只算militarised interstate dispute,尤其是雙方都沒有出動大殺傷力武器,反而回到石器時代,互扔石頭攻擊對方,令人不期然想起經典遊戲《Age of Empires》,可堪玩味。
若論軍事實力,相信中方應該略勝一籌,但全球經濟、政治一體化,雙方都深知打仗的代價有幾大。不過,和平時代,自有新的國際關係玩法,弱國勝強國的博弈還是存在,例如英國和冰島之間的鱈魚戰爭(Cod Wars),是國際關係課本的經典案例。
由十五世紀開始,英國和冰島都因為鱈雪捕魚權的經濟利益有零星瓜葛,足證英國名菜Fish and Chips的需求多大,可見不是蓋的(一笑)。不過,值得講的卻是1958年至1976年之間的3次鱈魚戰爭。
這個年代的背景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也勉強是和平年代。第一次鱈魚戰爭在1958年,由冰島發動,因為冰島想把領海擴至22km,這次衝突藉由國際法庭處理,以和平方式解決,冰島的海域成功擴闊了。
第二次鱈魚戰爭發生在1972年,同樣由冰島發動,今次則涉及開炮開火,英國礙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壓力又投降了,承認冰島領海擴至93km。第三次,因為冰島自己過度捕魚,所以又要求擴展領海至200km,同樣地,英國又輸了。
弱國冰島三番贏船堅炮利的英國,涉及很多分析。第一,鱈魚帶來的經濟利益只有冰島和英國有興趣,其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盟國覺得無礙,多採一種事不關己的立場,可能他們不喜歡吃鱈魚,大概覺得鱈魚多骨(二笑)。
第二,經歷多年戰役,各國處於休養生息狀態,誰挑起戰亂就是和平的公敵,所以大國只愛玩軍備競賽,不愛軍事較量。
第三,英國冰島同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冰島巧妙地狐假虎威,借組織的威力去營造英國「大蝦細」的形象,迫到公約組織對英國施壓是其勝利主因。
其實國際關係不必搞得太理論,太複雜,我最核心的國際關係理念是來自電影《古惑仔》系列。每一集都係重複相同橋段,當浩南弱勢時,山雞或台灣三聯幫就會以「外國勢力」身份出手幫拖,撥亂反正。山雞的對頭人生蕃,亦懂得找東星耀揚做外援。所以,弱勢要贏,不一定要增強自己實力,只要找到外援或適時懂得狐假虎威之道,那就無往而不利。所以,中印不打仗固然是最好結果,但要打起上來,誰勝誰負卻說不定,鱈魚戰爭的教訓太經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