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香港因居住環境的缺乏,因而出現了一些「公屋居屋原教旨主義者」,包括了絕大部分的智庫、評論員、政客,甚至是官員,在他們的心目中,所有的土地都應用來興建公屋和居屋,否則便是犯了原罪。
在這種思維下,把土地用來興建私樓,便是「益發展商」,而根據他們的邏輯思維,香港的土地應以一個400方呎的單位居住4人為標準,所以只需很少的土地,便足以解決所有的房屋問題了。
在他們的心目中,太古城也算是「豪宅」,完全不應「浪費」寶貴的土地,去興建這種「豪宅」。所以,香港可以完全不用舊區重建,也不用填海和動用郊野公園,已足以解決房屋問題了。
這完全是小學生的數學,簡單的思維,完全不會想到城市要有商業住宅、道路等等基本設施,更加不知道世界其他城市的居住標準究竟是甚麼。然而,就是這種「智庫」的「研究結果」,左右了整個民主派的思維,非但荼毒了整個社會,令到港人集體失智,也感染了建制派……
當然,更不排除的是,在這方面,建制派與民主派皆是受到了既得利益階層的「遊說」(好聽一點的說法),不是屁股控制腦袋,而是口袋控制腦袋。
總之,在「公屋居屋原教旨主義者」主導下的港人意識形態,填海得來的土地,必然要用來興建公屋居屋,否則就不應填海,如果填海用來興建高級商業區和酒店、豪宅,簡直是大逆不道,絕對不可以同意。
可是,我又試問一句:莫非興建居屋公屋,目的是為了賺錢?別說是填海得回來的土地了,就算是其他形式得來的土地,用來興建居屋公屋,也不可能賺錢,這是基本概念。
「交椅洲人工島」之所以興建核心商業區,表面上的說法,是用這筆錢來資助填海的成本,這將降低土地的成本,致令它興建居屋和公屋不致於虧大本。畢竟,在大西北興建公屋居屋,土地成本是三千多元一方呎,但在「交椅洲人工島」,則是七、八千元一方呎,如非有商業用地用來攤分成本,這計劃絕不可行。
這當然是極度愚蠢的計劃,然而,其在矛盾中的統一性,篇幅所限,明天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