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致光發表網誌談貧窮。(資料圖片)
政府上周公布最新的數據顯示,貧窮人口數字又創新高,達135萬人。不知是否為這數字「護航」,勞福局長羅致光在政府公布數字前,就在其網誌寫了一篇題為《「絕對」與「相對」之一「線」之差》的文章。梁啟智在看到後在Facebook上點唱要我「講兩句」。朋友叫到,我當然義不容辭。
阿啟和我都關心扶貧。雖然讀地理出身的他和受經濟學訓練的我在扶貧政策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樣是沒有異議:大家都認為羅局長的網誌文章錯漏百出。朋友「點唱」後,我立刻找來局長的網誌文章一看,隨便就找到文章有兩個錯處。
首先,局長在文章為大家介紹「相對貧窮」和「絕對貧窮」的概念。顧名思義,後者是以「冇啖好食」來作貧窮的定義,前者量度的其實是收入不均。由於香港是以「相對貧窮」定義貧窮線的,局長說:「香港是根本無可能達到『徹底滅貧』」這句說話是沒有錯。
你可能會問:為何不用「絕對貧窮」來定義貧窮線呢?局長就指出,香港其實只是跟隨其他已發展地區一樣,採用「相對貧窮」的概念。這卻是錯的。
美國的貧窮線就是以「冇啖好食」的「絕對貧窮」來作定義的:美國政府1960年代起制定的貧窮線,是參考了農業部的指引,定出一個有足夠營養的基本餐單的最低成本。以2017年一個4人家庭為例,每月收入不到1.6萬元的家庭會被列為貧窮戶。
就當局長不是發揮其語言藝術吧,不過,局長在解釋政策時亦似乎搞錯了一些事。
在提到如何扶貧時,局長以「派」錢會鼓勵「做又九千,唔做又九千」的行為,認為一個純派錢的制度只會帶來惡性循環。「做又九千,唔做又九千」是隱性稅100%(如綜援)的時候才會發生吧?
但是,不是所有扶貧措施的隱性稅都是100%。即使是直接派錢,也不一定要只派予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才能扶貧的,重點是派錢時的隱性稅不能太高。
對扶貧工作素有研究的羅局長應該知道,一些歐美(甚至非洲)地區已開始試行並研究不分貧富的全民基本收入(UBI)吧?據報道,在芬蘭有被抽中成為UBI計劃的市民,在得到「唔做就九千,做就唔只九千」的基本收入後,「做又九千,唔做又九千」的行為沒有出現之餘,創業的意欲亦因為有基本收入支撐而增加,變相增加脫貧致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