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娛樂圈掀起了一場無法忽視的MeToo風暴,眾多藝人勇敢站出來揭露長期被掩蓋的性別歧視現象。這些事件讓我們不得不再次正視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娛樂圈的性別歧視根源何在?
首先,儘管世界各地的娛樂圈都有男女同工同酬的口號,但事實上,我們往往看到明顯的性別薪酬差距。在同等的角色或工作範疇中,女性演員的薪酬常常低於男性,例如2015年索尼郵件外洩事件中揭示出,珍妮花羅倫絲在《騙海豪情》中的片酬較她的男性對手低出許多,當時就引發了對性別歧視和薪酬公平的廣泛討論。
這些性別歧視的根源何在?
答案之一可能是觀眾的「品味歧視」。觀眾對於女性主導的電影並不偏好,甚至存在對女性演員的根本性歧視。最近我朋友的一篇研究發現,儘管專業評論人對男女主導的電影評價相似,但是在群眾評分中,女性主導的電影會受到更多低分評價,特別是來自男性觀眾的低分評價。這就好像一種無形的力量,驅使觀眾對女性主導的電影抱有偏見。
第二個根源可能是娛樂圈的「統計歧視」。在面對才華橫溢的新晉女演員時,因為業內人士明白市場上女性主導的電影相對不賣座的事實,因此在投資與提拔方面可能會顯得躊躇不前。這種以統計數據為理由的歧視行為,實際上限制了女性在娛樂圈的發展機會,並持續加深了性別歧視的問題。
然而,近年來,隨著女權主義的興起,觀眾的「品味歧視」和娛樂圈的「統計歧視」都有所減輕。更多的觀眾開始欣賞女性主導的電影,並願意為之付費。同時,娛樂圈內部也在重新評估女性在影視產業的價值,開始尋找和提拔更多有才華的女性。
這些改變並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雖然我對MeToo運動的某些發展有所保留,但這運動的興起也算是時代變化的體現吧。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s://www.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