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咁有熱誠教書,點解冇一個好嘅環境俾我作育英才﹖」這可能是很多本地大學講師埋在心裡的一個問號。
有時現實是殘酷的,靚仔有時都未必揾到女朋友。從需求看,靚仔溝唔到女可以有好多原因,可能他是甩頭髮的二師兄,亦可能他喜歡的女仔都唔喜歡靚仔,只喜歡李嘉誠個仔。

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港大升至第25位。(資料圖片)
同樣從需求看,教書出色但仍要面對合約每年續的困境亦可以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是你教書出色,但原來大學根本不著重教學質素。點解大學唔著重有熱誠教書的講師?一來「熱誠」很難量化(學生對講師教授的評分是一個量化的辦法,但大家都知當中的「誤差」可以很大)。
另外,量化研究成果卻是世界大趨勢,近年不斷強調要加強科研的政府自然順理成章以量化研究成果來評核各大學的表現(這是否代表香港的大學的研究質素會「大躍進」就留待其他人評論了)。
以本地各大學都趨之若鶩的QS排名為例吧。裡面的評分準則五花八門,有大學的「聲譽」,教授研究的「影響因子」,還有外籍教師比例等等,但似乎沒有一項直接聯繫到各大學的教育質素。要香港的大學重視教學質素的誘因並不存在。
從供應看,靚仔太多又或靚仔得來好似楊過咁專一都影響到他的「議價能力」。同樣地,本地大學的博士生源源不絕(近年政府不斷想提高各本地大學的博士生比例,特首林鄭月娥最近推出為本地博士生付學費便是一例),加上由於亞洲市場本身的地域流動性不如歐美市場,這些本地博士生畢業後除了在本地大學找教席以外的outside option都不多,相反以研究為主的教授在外國找教席難度相對地低,大學對誰更有壓價的空間都是不言自明吧。
在困難的環境裡仍然熱心教學當然是值得尊敬的,事實上外國亦有不少人在一個沒有甚麼「錢途」的學科拿一個博士,為的只是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不過,如果想增加自己的outside option,一個更能夠保護自己辦法可能係好似健吾和Ben Sir那樣由熱誠的大學講師搖身一變成為名利兼收又可某程度上作育英才的K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