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壽命延長,意味患上危疾的風險會相應增加,縱然近年大眾健康保障意識有所提升,明白到突發性醫療開支將對財政構成一定程度壓力。據一項去年12月「大灣區健康保障度」調查顯示,大灣區居民在健康問題各有擔憂,普遍憂慮危疾醫療開支上升,與財政負擔能力差距愈來愈大。
在健康問題上,是次調查發現粵港澳三地受訪者共同關注癌症,惟關注度各有不同。香港受訪者最關注的三大健康問題依次為癌症(65%)、中風(41%)和心臟病(35%)。內地受訪者同樣將癌症(42%)列為最關注健康問題首位,其次是心臟病(27%)及高血壓(25%)。高血壓問題是澳門受訪者最關注健康問題,有29%,較癌症(27%)及糖尿病(21%)高。
若不幸患上危疾,三地受訪者預計所需醫療和生活開支甚高,以癌症為例,需要15至51個月個人總入息不等。香港受訪者對於應對三大危疾,即癌症、心臟病及中風所需醫療費用最為擔憂,只有八分之一(12%)受訪者表示有信心支付相關費用,對個人財務狀況有信心的主要原因包括擁有足夠積蓄及穩定工作(兩者均為50%)、擁有個人保險(43%)以及有合適的財務預算(42%)。
澳門和內地大灣區城市受訪者似乎有較大信心支付危疾治療所需費用,分別為47%及45%,惟仍然不足半數。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及內地灣區城市居民期望可從伴侶、配偶或者家庭成員獲得財務支援以應對危疾開支(70%及44%),反觀香港受訪者在這方面的比例相對較低,僅28%。
一旦遇上醫療需要,大灣區內約有一半居民會動用應急儲蓄以支付所需(香港47%,澳門與內地灣區城市同為52%)。及早建立周全的醫療保障,不但能紓緩財政壓力,亦可以在治療路上有更靈活的選擇。香港保險業界一直密切留意粵港澳及大灣區其他城市對康健保障的需求,正積極從產品開發、服務流程方面不斷尋求革新,務求滿足廣泛社群不斷發展的需要。
有關井調查於2022年12月16日至30日期間,在大灣區所有城市進行實地調查。
作者為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產品總監李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