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7-06-14 06:00:00

明星效應下的南華之死

分享:
南華(左)將自願降班。(資料圖片)

南華(左)將自願降班。(資料圖片)

N年前,我入場觀看南華的一場比場。當時還留著一頭長長秀髮的和仔在場上有一個失誤,然後觀眾席上層一位阿叔大叫:「X你XX!你識唔X識踢波呀?X你!」再然後一個垃圾桶從天而降,「砰」一聲在場邊落下。我想這就是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吧。 


俱往矣。2009年港足奪得東亞運動會的金牌,之後香港政府撥款支持「鳳凰計劃」,寓意透過計劃令香港足球重生。不過,事情總是事與願違。由球員打假波的醜聞開始,到聯賽冠軍先因資金問題退出亞冠聯,其後又再參賽的「鬧劇」,及至最近有百年歷史的南華會在不需降班的情況下申請自動降班,有關香港足球的新聞似乎仍然是憂多於喜。 

adblk6


近年的港超聯平均入場人數每下愈況,據報道在剛完成的賽季裡的平均入場數字,更下跌至3位數,有部分場次更只有兩位數字的人數入場。香港足球的衰落原因很多。


八十年代末,港甲的入場人數因實施全華班而大跌,九十年代中,體院足球部突然解散令港足青黃不接,以及一直以來,香港足球班主的短視都可能是原因。(前南華足主羅神和傑志的伍健這些能帶動球壇的老闆始終是少數。)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電視/互聯網直播外國足球愈來愈普及。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互聯網上,大家能觀看直播外國賽事的成本愈來愈低,英超賽事節奏明快,西甲球星技術高超,意甲球隊戰術先進,直接比較下本地足球的質素和表現給比下去,大家亦很自然不再看本地足球了。這情況有點像不少體育明星的收入不只與成績掛鈎,而且排名最高的幾位,比其他成績差一點點的對手之間的收入可能已差幾條街。 


有時候,在不同產品有「各花入各眼」的情況下,互聯網可以令邊緣產品(例如偏門音樂或書)的市場規模擴大,從而令這些邊緣產品的銷量起死回生。這是所謂的「長尾效應」(long tail effect)。不過,香港足球並沒有受惠於這「長尾效應」,相信原因之一是本地與外國足球的質素差異已蓋過了「各花入各眼」的效應。


這是否就是說香港足球必死?這又未必。那位怒X和仔的阿叔,雖然對球技有點要求,但我相信他亦明白和仔就算再好波,他亦不會是碧咸,更不會是C朗。

adblk7


他對和仔的愛反映著的可能是對南華的本土情懷。現在本土意識日盛,如果香港有球隊參加大陸的聯賽,又或者香港與東南亞鄰近地區合組聯賽,「各花入各眼」的效應可能會增加,大球場或旺角場裡可能會多一批本土派的支持者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