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住宅供應長期滯後於需求,成為推高樓價的結構性因素。(資料圖片)
近期,前特首梁振英與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就「住宅供應量」的定義展開激烈辯論,核心在於「落成量」是否等同「實際供應量」。施永青主張,供應量應僅計算當年完成建設並取得入伙紙的單位(即落成量),沿用差估署半世紀前的統計方式,否則將未售貨尾及未竣工的樓花納入供應量,會形成供應充足的錯覺。梁振英則反駁,政府統計的「未來3至4年供應量」包含貨尾、建築中單位及熟地項目(共10.7萬個單位),更能反映市場可售資源,若僅計算落成量將低估實際供應潛力。這場爭論凸顯供應量數據的解讀差異,直接影響市場對供需平衡的判斷-若供應被高估,樓價下跌壓力可能被低估;反之則加劇市民對「供不應求」的焦慮。
香港住宅供應長期滯後於需求,成為推高樓價的結構性因素。2003至2012年間私樓年均落成量僅1.5萬個,低於1997年前的2.5萬個。雖《長遠房屋策略》目標10年供應47萬個單位(私樓佔40%),但土地開發爭議如填海延誤,導致執行困難,至2021年私樓年均落成量僅微升至1.88萬個;公營房屋輪候時間長達5.3年,迫使低收入家庭轉向劏房(2021年達10.8萬戶),間接推高私樓租金與需求。
事實上需求端的增長不僅源於人口總量,更受結構性因素驅動。香港人口持續增加,單程證移民、回流港人及「高才通」等人才計劃引入的內地專業人士,將推高住房需求。同時,單人住戶比例上升(2022年佔比顯著),進一步放大單位需求。另外,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16平方米,遠低於亞洲主要城市(如新加坡35平方米)。狹窄環境迫使家庭在經濟改善後追求更大空間,形成持續的「升級需求」。
2021年樓價見頂了,市場進入調整期,未來五年的供應及需求變化如何?政府聲稱未來3至4年供應量達10.7萬個單位(年均約2.7萬),但施永青質疑此數據包含貨尾與未落成樓花,實際有效供應可能低於預期。筆者估計頭三年實際每年約有2.5萬個單位,後兩年則減少至每年1.5萬個,平均每年約2.1萬個單位。
至於需求端則受香港及內地經濟放緩影響,可能會削弱購買力。而美聯儲降息週期若持續,將降低供樓成本,刺激需求。另外內地人才計劃如「高才通」,預計在2-3年後會轉化為購房需求。如果政策放寬,令資金更易轉至香港置業,就會刺激大量需求,當中存在變數仍有很多。
梁施之爭表面是統計口徑之辯,實質反映香港樓市深層矛盾-供應長期滯後,情況雖然稍有改善,但供應仍存在很大的缺口。樓市在未來五年,大跌的機會微乎其微,只要需求端一旦改善及信心恢復,樓價又會再展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