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free這個字,意思是免費,但亦可解作自由。你手上的免費報紙不用俾錢買,但爭取新聞自由從來都要付出代價。免費與自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要自由選擇學校,就不要免學費的學校。天下間,其實從來沒有免費教育這回事。
看到「幼稚園被逼遷」一則新聞時身在美國。那幾天,應自由基金會邀請到美國出席一個紀念產權經濟學之父艾智仁100歲冥壽的研討會。艾智仁教出了一個張五常,今天港人對產權及市場的認知,要多得艾智仁。大家都聽過「沒有免費午餐」這句老話,「沒有免費教育」卻原來出自艾智仁。當香港傳媒熱烈討論逼遷幼稚園的業主是如何無良,我在美國與張五常的幾個師弟試圖回答艾智仁半個世紀前的問題:What Price Zero Tuition?
事緣半個世紀前,美國加州大學零學費的爭議。艾智仁當年強調,因為辦學有成本,即使學費是零,我們從來有的都只是資助教育。正名不是吹毛求疵,強調「資助」而非「免費」,不能不問資助誰來埋單? 亦不可不知資助方式是間接透過津貼學校,還是直接資助學生?從美國州立大學到香港的官校津校,資助都是由納稅人埋單。資助教育,都是納稅人間接透過津貼學校來資助學生。大學零學費的壞處,是把財富從上大學比例低的窮等人再分配到上大學比例高的有錢佬。政府津貼辦學團體而非直接資助學生,就是剝削學生及家長作為消費者的自由選擇的權利。
資助每位兒童都要上的幼稚園理據可能充分些。但不要忘記,教育界同工及政客趁機力推的「十五年免費教育」,始終是把財富從沒有孩子的家庭再分配到孩子多的家庭。而同一班人同時又乘機建議取消學券制,正正就是要剝削學生家長作為消費者的選擇權。
反對只適用於非牟利幼稚園的學前教育學券計劃的教育界人士竟然話:「幼稚園只提供家長想要的東西,但這不一定就是優質教育。」實情是世事都被艾智仁看透了,教育一係俾埋單的學生家長控制,否則就交由政客用政治方法決定。
透過津貼辦學團體的所謂「免費教育」,是漠視家長需求而又容許學校權力不斷擴大的教育制度。曾得到一些教育界人士支持的教改究竟改成點,大家有眼睇。國際學校有能力出高價租舖辦學,反而是因為有家長願意出高學費購買他們想要的優質教育。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註:本欄周一見報文章〈旅遊業的大餅點樣分?〉,作者應為曾國平,編輯手民之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