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儲局(圖)加息多次,香港未有跟加。(資料圖片)
去年我寫了兩篇文章談港元匯率轉弱,講對了的是港匯轉弱趨勢持續,錯了的是高估了轉弱的速度,港元兌一美元直至現在才跌穿7.83,打破33年前聯繫匯率成立初期的紀錄。傳媒朋友Econ記者記性好(但願香港人人都記性好),提醒我寫過「管到水浸」這個假說,問我有甚麼新看法。
不想重複太多,主要想跟大家講述兩組統計數字。
教科書解釋聯匯制度,都會提及香港會跟隨美國利息升跌。若果港息太低,資金離開港元資產,港元受壓,利率終會上升。
看數據,直至2009年左右,這個講法是對的,銀行同業拆息(HIBOR)跟美國聯邦儲備金率(亦即聯儲局加息減息那一個息)基本上行動一致。
由2009年開始兩地息口持續接近零,但到聯儲局2015年尾開始加息之時,香港利率只有緩慢跟隨,反應遠比危機前的低。
與此同時,反映銀行「水浸」情況的指標之一,銀行體系總結餘自2008年尾一飛沖天,升上1,500億元之後,一度越過4,000億元,隨著量寬完結,加息「收水」,總結餘最近回落至1,800億元,但仍比量寬初期水平高,銀行「水浸」情況仍然嚴重。香港利息跟美國利息脫軌和銀行「水浸」,似乎不能完全以量寬解釋。
有關利率和「水浸」的一個有趣現象,是HIBOR一方面慢慢增加,提供「H按」的銀行,一方面又想盡辦法增加各種回贈優惠,只怕加息嚇走顧客。
我想講述的另一組統計數字,正是跟樓市有關的《住宅按揭統計調查》。自2009年至今,香港樓價平均上升了近兩倍,樓市照理非常暢旺,但根據《調查》2017年新批核住宅按揭的宗數比2009年低,總金額亦只有輕微上升。樓價高升借貸淡靜,當然是壓力測試等樓市辣招的結果。
時間上,一系列樓市措施跟量寬同時發生,加上過去幾年人民幣貶值壓力,內地資金湧港,不容易分辨那一個才是銀行「水浸」主因。
如今量寬影響力逐漸消失,市場亦預期聯儲局在今年將加息3次,加上人民幣自去年轉勢上升,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辣招等監管對銀行「水浸」的影響:根據我的「管到水浸」假說,只要辣招等監管未除,港息會繼續升得慢,匯率逐漸走向7.85弱方保證,銀行體系總結餘亦會維持偏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