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友談「試當真」奇招賣飛,我也想趁熱鬧講幾句。
是的,由於賣飛神秘難解,經濟學者對這個話題一向情有獨鍾。賣飛,不是搭車搭飛機那種,而是娛樂大眾的聲色藝表演。神秘難解,皆因理論和實際總是有很大距離,理論上不划算的做法,可以一直存在,理論上有著數的策略,反而未能流行起來。
話說十幾年前,Ticketmaster試過以拍賣形式賣飛,為一些位置比較好的門票訂下底價,讓消費者在幾日之內爭相出價,價高者得。這個做法,當然跟打擊黃牛有關。資訊不足,票價訂得太低,讓黃牛黨捷足先登,繼而以高價賣給遲一步的消費者,表演者本來可以賺取的收入,就因為票價「錯誤」而流到黃牛黨袋中。這樣拍賣賣飛,可以讓消費者在市場表態,讓價格如實反映出消費者的熱情,黃牛黨就無利可圖了。
幾年前就有研究指出,這個做法理論上可以增加賣家收入,透過分析網上二手市場的炒賣情況,又證實這做法的確令黃牛黨利潤大減。
神秘之處,在於這個效果不錯的賣飛方法,就是乏人問津。有點勉強的解釋,是由於科技進步,賣家掌握愈來愈多數據,比以往了解消費者口味,寧願更準確為門票訂價以傳統方法出售,也不採用複雜又難明的拍賣形式。
回說「試當真」,其價格逐日遞減的賣飛方法,有分析指是為了打擊黃牛,有分析指是為了「榨取消費者盈餘」,都有其道理,但我認為還有另一個一石二鳥的效果。
「試當真」第一次賣飛表演,對其支持者的荷包深度了解有限。網民踴躍讚好和分享其製作,不代表會同樣踴躍付錢現場參與。如此形式賣飛,是為了試探其支持者,可作為往後再表演賣飛的參考,亦有助為其他產品訂價,是真正trial and error的實驗之舉。
另一個第一次,是這種荷蘭式賣飛方法從未在香港出現過。正所謂第一個把女人比做鮮花的是天才,第一個敢這樣賣飛的也是天才,玩法新奇本身已夠炒起討論氣氛,玩法複雜亦令網民忽然變身經濟博弈專家,人人誇誇其談,個個亂拋書包,齊齊成為「試當真」的宣傳工具。這篇專欄文章,就是一例。
如果「試當真」試驗成功,會否引起模仿的潮流,還是會像Ticketmaster拍賣的曇花一現?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第二個這樣做的一定冇咁型。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