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後一篇專欄,本來我想很瀟灑地連再見都不說,若無其事繼續自說自話,這是我一貫的處理方法。不過,我對這個專欄有特別情感,太瀟灑不如講老土話,好好地跟讀者和編輯講聲再見和感激多謝。好像我這類年輕人,居然打得入中產世界,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這個專欄也讓我多了反思這一班早上等上班的朋友需要甚麼精神食糧。我相信點擊主義,九成時間我認為香港接受講道理、明是非的態度,所以我選擇文筆寫得輕鬆一點,話題深入淺出一點,務求娛樂大家。當然,我自己也有導入一些年輕讀者群,互相擦出火花。傳統媒體有多難做,我心裡明白,長話也不必多講。本來我12月是有一些工作上的新安排,沒想到一起發生而已。
兩日前我講到年輕金融人何去何從,言猶未盡,今次講如何擴闊眼界好了。我不想胡說八道說那些大人話,甚麼一帶一路大灣區,多參加組織做外地交換生之類。這些方法都比較組織性和建制,很直接硬嗑,不太合我這類野孩子,有時混合正能量、意識形態的東西更不是我杯茶。
間中也有一些內地傳話人找我,話見我年輕又寫很多政經文章,懶係好像很有見地之類,想認識一下我,叫我參加不知甚麼鬼的閉門交流會,我次次都推。識朋友的大門永遠都敞開,但業務在港,抽身不暇,返內地可免則免。如果有心交流可來港,我作東請你飲杯酒吃個飯又如何。香港仔認識內地的機會多的是,連我這垃圾都有人統戰打招呼;但論認識中國,你點會勁得過真正內地人、內地官富後代,反而內地以外的閱歷才更顯珍貴。現在跑山的人已經不吹自己認識邊個邊個,而是吹自己是跟邊條線,是哪個系統出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對不起,我識條鐵。
我的增加海外閱歷方法是借機旅遊去搞小項目和小生意,台灣和北歐都有一些古靈精怪的東西在搞,互相擦出火花,甚至希望把項目帶回港搞。千金難買少年窮,上流權貴、富二官二得天獨厚,人脈資本盡收囊中,唯有就是欠執行能力高的伙伴和一些他們沒有的經歷。搞項目創業,是讓人急速成長和了解當地的法門。
由於我曾經有裸辭大行的經驗,常常都有居安思危的想法。每一年我都會想一下兩年後自己會做甚麼,如果突然一無所有下又可以做甚麼,所以我會煲一些線、鋪定一些後路和增長一下知識。我唔會有好具體的計劃,但至少有項目要接來搞,我都有兄弟埋班支持做嘢。得閒儲多個錢,都係好事的,有本錢才可以繼續走下去,而且令生活無後顧之憂。
好像太說教太囉嗦吧,我走的路奇怪到我自己都不能解釋,說不定讀者睇完得物無所用。反正最後一次,就讓我放肆一下吧。以後,我們在「渾水」Facebook或其他網絡平台上面再見。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