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計劃擴大綠置居供應量。(資料圖片)
很多人聽到特首林鄭月娥要把大部分新建公屋轉作「綠置居」出售,以及將公屋數目封頂在80萬伙的時候,便立刻大聲疾呼。有經濟學者怒批這是推翻長策會定下的建屋目標;有政客不滿建議是「迫市民置業」;有關注公屋的團體害怕會對未能買樓的輪候公屋家庭造成不公,以及令輪候公屋的時間更長。
要批評特首的建議不是不可以,不過水平就可以高一點。老實說,我也不太清楚特首的80萬數字如何計算出來,不過如果「綠置居」只是讓綠表資格人士申請,公私營房屋比例不會有變,推翻長策會定下的目標之說不知如何說起。另外,香港現在還有選擇置業與否的自由,小弟不才,我就實在想不出政府如何強迫公屋居民購買「綠置居」。
至於建議會否令公屋輪候時間更長?特首在訪問中就指出:「將公屋單位改成綠置居,不會影響出租公屋輪候時間,因為本身住在公屋的居民購入綠置居後,其公屋單位會立即『放番出嚟』;正在輪候公屋者,購買綠置居後亦不再需要公屋單位。」
我是認同建議不會對公屋輪候時間影響太大,但未必會如特首那樣肯定認為建議對輪候時間完全沒有影響。我有兩點想作補充。
首先,第一個「綠置居」的試點位於新蒲崗的景泰苑,上年以市價六折出售,據報道反應相當熱烈,逾800伙單位很快便售出。不過,據資料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全港公屋富戶僅2.6萬戶,當「綠置居」的規模擴大後,六折於市價的價錢能否吸引足夠的公屋富戶是一個實證問題。如果「綠置居」需求不似預期,政府到時是再割價求售?將單位變回公屋租予輪候公屋的市民?還是把「綠置居」開放予白表人士?如果政府到時的選擇是後者,那麼公屋輪轉的理想便真的不似預期了。
就當往後「綠置居」仍然是供不應求,有價有市吧。林鄭特首認為這不會對公屋輪候時間有任何影響,她的計算中似乎是假設排隊上公屋的人數不變。
不過,簡單的經濟學卻告訴我們,有資格輪候公屋的市民在入表輪公屋,或繼續捱貴租之間並不是死板一塊:在「綠置居」反應熱烈的同時,這會否對私樓市場造成大的衝擊?假如「綠置居」的折扣十分吸引,這會否吸引更多不能靠父幹的廢青「未畢業,先排隊」輪候公屋,以求獲取「綠置居」大抽獎的入場券?果如是,到時公屋輪候時間便不會只是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