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6-04-20 06:55:00

與時俱進的工廈用途

分享:

政府推出的活化工廈措施已於上月底結束,市場出現「趕尾班車」現象,令申請創新高,故政策成效尚待兩到三年後才完全顯現。該政策令現有工廈廠房用途更多元化,空置率降低,但卻衍生其他問題,如工廈廠房質素改善,在用途增加下令需求上升,租金續增,導致經濟能力有限的租戶被迫遷移。該政策由2010年推行至2015年,期間租金指數漲65點,升幅近60%,超越住宅以及商舖同期升幅。 隨着社會發展,工業的定義已不同以往,政府有必要檢視工廈用途,促進新型行業發展。如近年興起的「水耕」,不少設於工廈內,但卻未符合地契條款規定的用途;因此,除非業權人獲地政總署同意更改地契條款,否則開設水耕種植場便違反地契。規劃署現正研究如准許有關用途的運作要求和技術可行性,多月來尚未有結論。正因政府對於「工業化的農業生產」缺乏指引規管,導致新興行業發展受限制。 政府近日建議進一步放寬工廈低層作非工業用途,如用作文化和藝術等用途;而為推動更多大型數據中心在港落戶,政府已准許有關用途,並簡化申請程序,令申請手續可在兩個星期內完成。筆者希望做法可惠及其他新興行業,除可善用土地資源,亦促進本港產業多元化發展,令經濟發展得益。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