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7-06-23 06:00:00

與蕭局長 談貧富懸殊

分享:
香港貧富懸殊惡化。(資料圖片)

香港貧富懸殊惡化。(資料圖片)

傳媒、KOL以至政府官員都喜歡引用堅尼系數。這是個看似簡單但其實不易明白的指數。讓我簡單解釋一下,該系數的數值是在0至1之間,0代表收入分布絕對平均,1則代表收入完全集中在極小數的人手上。指數看似簡單在於數值愈高收入的分布便愈不平均,這是小學生也會明白,但不易明白的是數值的轉變如何理解。


舉個例,香港的堅尼系數在這10年間上升了0.127,究竟代表貧富懸殊惡化了多少?收入最高與最低的住戶收入差距拉開了多少?沒有其他數據,我們只能靠估。

adblk6


就當我們同意統計處公布的堅尼系數是反映香港住戶收入不均的一個好的指標吧,但不少人質疑這堅尼系數與以資產量度的貧富不均可以是完全兩回事。勞福局長蕭偉強在回應香港的貧富懸殊是否已去到最高點時曾這樣回應:「堅尼系數只計及收入,並沒有計及資產——一個退休的長者很自然沒有收入,或只有福利金等,但並沒有計入資產,所以未必反映他真實的財政狀況。」

 
蕭局長說的不完全錯。無錯,統計處公布的堅尼系數只反映住戶收入分布,未必能全面反映某些「低收入、高資產」的住戶的生活水平。不過,收入與財富不均真的沒有關係?最近美國有研究指,收入不均是財富愈見不均的原因之一:美國的收入不均部分由於收入停滯不前,加上大學學費高昂,令美國的中、下產階級負債纍纍,相反,收入最高的住戶則不需去少幾次日本亦可以將大量收入儲起作投資之用,令兩個收入階層的資產分布更加不均。 


回頭說香港,我沒有入息稅的數據,加上香港沒有資產增值稅,故此不能作出如上述般的詳細分析。不過,很多香港人的最大資產就是他們供足一世的私家樓。我分析過從1991年到2011年的數據,發現有樓階層的收入一直比無殼居民高,兩者的差距在回歸後更為明顯。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還在供樓的住戶(應該是樓齡較新的樓宇而住戶年紀較輕)的平均收入亦比已供完樓的住戶較高,但兩者都比無樓居民的收入較高。 


蕭局長的回應其實很小心,只是說沒有計算資產「未必反映真實的財政狀況」。我亦不反對香港有些「低收入、高資產」的年長住戶。不過,就已知的數據和近年樓價急升的現實來看,你說香港的財富不均沒有如收入不均這樣日趨嚴重,我實在很難相信。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