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今年通過「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法案,成為全球首個徵收「碳關稅」經濟體,過渡期3年,首階段將於10月1日啟動,要求貿易商義務申報其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至2027年便須正式繳納「碳關稅」。
有評論指,此舉或會形成綠色貿易壁壘。透過提高「碳門檻」,防止企業把「排放密集」的產品,轉移到環境和氣候政策較寬鬆的國家進行生產,間接加強歐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新機制先涵蓋鋼鐵、電力、水泥、鋁、肥料及氫氣等六種碳密集型行業。資料顯示,中國2022年出口到歐盟的鋼鐵達151億歐元、鋁達45億歐元,是歐盟國家中的最大鋼和鋁進口國,這兩類行業面臨增加「碳關稅」的壓力最大。
面對遊戲規則改變,內地已積極部署減碳策略,加速開發可再生能源,包括發展和使用綠電,例如今年戈壁沙漠便變身綠電「藍海」,鋪設超過700萬塊太陽能光伏板,建立內地最大太陽能電站,每年減碳逾33萬噸。同時善用科技,大力促進綠氫發展,全球規模最大的內蒙綠氫項目今年亦已正式開工,預計每年可製3萬噸綠氫,減少約143萬噸碳排放。
除了政府主動部署,有內地燃氣服務企業亦提供節能服務和綠電,例如透過工業建築節能改造、餘熱利用、分布式光伏投資、光儲充一體化等,既協助企業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又降低企業成本。
CBAM對出口貿易商興許帶來挑戰,但此舉亦加快全球減碳步伐,並且促使各國優化碳交易市場,完善監管機制。香港去年推出的國際碳市場交易平台 Core Climate將有更大發展潛力。
作者為煤氣公司企業環境、社會及管治總監/企業事務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