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鄭月娥的首置計劃傳有轉售限制。(資料圖片)
亦師亦友的博客無神論者巴別塔,寫了一篇關於首置上車盤的文章,寫得精彩。徐家健教授和我面書都有轉載,反應甚佳,看來大家都想延續這個討論。明明施政報告都未講詳細內容,大家單憑消息和風聲都可以有咁多見解,可見吹水功力之深。Henry提到一個前朝名詞,令我念念不忘,叫「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簡稱夾屋)。
推出夾屋的背景是港英九十年代,首個項目於1995年建成,剛好撞正樓市升市時期,隔幾年樓市就高位爆破。顧名思義,夾屋的定位係「夾心階層」,亦即是買不起私樓,但不夠資格買居屋的人,跟首置上車盤「居屋之上,私樓之下」的定位有相同之處,同樣都係要把市場最後一分購買力搾盡的感覺。網上不乏夾屋上車客的訪問,鬧多過讚,不少夾屋上車客把夾屋看成怪胎,甚至衍生「夾屋準業主權益關注組」和「夾屋大聯盟」等苦主組織。換言之,夾屋是一個好心做壞事的政策,上車客不領情。
夾屋成為怪胎有三大原因:
第一,夾屋撞正樓市跌市,夾屋成為負資產。有錢的人去投機私樓,無錢的人知道自己無法入局,所以夾心階層正正是市場上最後的購買力,當最後的購買力都上車,就是見頂之兆,結果應驗了。
同樣地,今時今日的樓價已經去到瘋狂階段,市場的購買力都已盡出,甚麼慈父盤、窮人恩物已經盡出,好爸爸好媽媽都已把積蓄退休金奉上給地產商幫仔女置業。首置上車盤會否好像夾屋般,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難說難說,但有不祥的感覺。
第二,就是我常掛在嘴邊的按揭問題,夾屋上車客本來可以較低首期,高按揭成數供樓,結果銀行因為大環境轉差而彈弓手,call loan又有,縮成數又有,所以上車客苦不堪言,最後苦主組織要搵房協講數搞二按包底,才避了一關。
又同樣地,今時今日銀行要做壓力測試,大家已不用再妄想甚麼高成數按揭,除非搵地產商財仔。銀行是利字當頭,必要時都會彈弓手,你估同樣利益掛帥的地產商又會唔會?買了地產商財仔二按新盤的朋友,祝君好運。至於政府會否學精,改善首置上車盤的按揭結構,要睇林鄭的意志了。
第三,夾屋上車客好不容易捱過高山低谷,正想趁樓價回穩套現,結果發現夾屋不設回購、有五年轉售限制。原來要賣樓,都不能好像私樓般自由轉讓。直至後來董建華政府,容許房協批准及補地價後可在自由市場放售,才算改善問題。
再同樣地,特首林鄭月娥的首置方案傳聞有轉售限制,「限制炒樓」,不知最後會否學到教訓呢。
如果用當年夾屋的有色眼鏡去睇今時今日的首置上車盤,你可能會覺得首置上車盤係不祥的怪胎。從來置業安居都係口號,上車客心底都係想享受樓價升幅,樓價只要夠高,上車客還是會考慮套現賣樓,這是大家、政客不敢說出口的inconvenient truth。首置上車盤,個名好政治正確,但本質上是有投機成分的資產,林鄭施政報告不必把這個事實講出來,只要自己班底圍內知道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