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加](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2023-07/36-1_0.jpg?itok=pdYyUAnj×tamp=1738845312)
傳奇領隊雲加,常就足運發展出謀獻策。
近日由國際足協的全球足球發展總監、前阿仙奴領隊雲加先生所大力倡導的新越位條例,惹來紛紛議論。改革後,最前一名進攻球員接應傳球一刻要整個身體軀幹超越第二位防守球員,才算越位,即過去之突前半隻腳掌被吹罰或甚至「體毛越位」從此不再。對此坊間意見不一,有認為對那些高速球員太有利了,更有擔心為此防範戰術趨向保守……其實筆者多年來一直存在著一個念頭:越位條例若遵照雲加所提議的,才算最清晰,或可減少更多的判決質疑,理論上也可增加更多入球機會,果然真的等到有這一日,仍只屬試驗階段。
這個「雲加條例」當然不是近日才推出,記得之前也有約略提到,未及在2022世界盃推行,但也曾在意大利U18聯賽的35場比賽中測試,球員、教練,甚至球證的反應都是正面。雲加本身也從英超一項研究了解到,新例一出,越位次數將會減半,而西班牙的《馬卡報》也有相同結論指出過。可是英倫的《獨立報》在2020年的一篇報道中卻認為這是一個糟糕舉措,會破壞足球,不應實施!該報其中一論點,就是這樣將令球賽變得更保守……
筆者近日翻看不少經典的「越位入球大全」,一般來說當然存在著錯判因素,但攻門本身更多的是通過美妙配合、出色傳送、或高難度射門處理,轉化成入球,只是可能越了半個身位,更甚是鞋尖突出少許……這是可惜的,不過若新例推行,也的確「優化」了進攻一方機會。另一方面,又把那個VAR系統的重要功能弱化了,認真的,將會減少檢視畫面上的畫線判斷!
越位條例進化 掀陣式革命
越位條例早在1863年便開始引入,由最初期進攻最前的球員接應傳球時,前面要有3名防守球員,直到1925年,這才改為接近現時的兩名防守球員規定。據統計,1925/26球季英格蘭足球聯賽共入了6,373球,比之前一季多了1,673球。不過,在那時期,英格蘭一些球會更懂得靈活運一名突前中堅,即現今站在防線前保護的一名中場球員。到了1990年,進攻球員與第二防守球員平排不當越位,但1990世界盃的入球率平均每場只有2.21個是當時最低;而在2005年又列明手及手臂部位不計算在內;進攻球員要越過半場(防守方半場)才構成越位;如果沒有直接參與進攻,就算處於越位位置也不算犯規……既然越位的障礙限制似逐步削減,更有利進攻球員,那球賽理應已演變得保守至極?事實是更不保守!
近20年足球趨勢,防線不斷前壓(或者更可追溯到巴里斯+馬甸尼等領導AC米蘭防線的那一代),出現更多「偽9號」前鋒角色,甚至如今高階中堅的標準——「用波型」中堅,以及德國的紐亞、巴西的艾利臣為首的出擊型門將,從此腳下功夫跟把關技術一樣了得!相反傳統的所謂「10號仔」派牌球員已消失了,因為防線向中場擠壓,攻擊球員也不時回防,防線身後留下之空位,也有門將出擊降低危險……想說的是,越位條例的進化絕對影響戰術發展,但那又相對帶出更多不同陣式革命,又有不同需求之球員類型相繼衍生!又舉個例,1992年禁止守門員用手接應己方回傳之「腳下球」,已經是一種「向前」的推動。如今次的「雲加條例」未看到更多嘗試,結論便要釘上「破壞」、「趨於保守」的硬套標籤?何不等多一會,看看試驗成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