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細如膠囊的新型心臟起搏器為病人帶來新生,毋須在胸膛開刀植入起搏器,亦毋須放置電線,表面看來也不帶任何安裝痕跡。醫生會改經由大腿靜脈,將微型起搏器隨導管放入心臟的右心室內,有效避免導線和囊袋引起的併發症、導線鬆脫等情況,亦無任何活動限制。心臟科專科醫生蔡文俊醫生認為,一般需要單腔起博器的病人也能安裝此起博器,尤其適合較年長的病人。
心臟平均每分鐘跳動約60至100次,但有病人因患上病態竇房結綜合症或房室傳導出現阻塞,導致心室收縮過慢而致心跳每分鐘低至30次或停頓,使身體血液供應不足,出現暈眩、呼吸急促,甚至突然昏迷等症狀,主要治療方法是置入心臟起搏器來調校正常心律。傳統心臟起搏器共有兩條電線通過血管連接右心房與右心室,刺激和協調兩者的跳動,惟面對的風險分別有起搏器的電池用盡及電線老化,必須再次在胸口進行手術作更換,其中更換電線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包括受細菌感染,感染率0.5%至4%。術後3個月內,術側肢體及肩關節避免做劇烈活動,如外伸、外展、抬高肩關節等活動,以免電極導線滑脫及移位。
傷口僅1釐米 成功率達99%
本港自2015年引入新型心臟起搏器,體積儼如一粒膠囊,比傳統心臟起搏器的體積減少逾9成,開刀傷口亦縮小至約1釐米。新型心臟起搏器改經由患者大腿靜脈血管引入導管,將裝置運送到右心室,毋須電線,就能發揮起搏器作用,也可避免因導線和囊袋引起的併發症及導線鬆脱等情況,手術時間亦由以往1至2小時,大幅減少至約30至40分鐘。
蔡指,根據歐美臨床研究顯示,新裝置引起併發症的機會少約48%,成功安裝率達99%,術後康復時間縮短至數天便可正常活動。蔡續說,曾有年過九旬的伯伯患上病態竇房結綜合症,同時也患有腎病、心房顫動,安裝了新型心臟起搏器,術後第二天便可自由活動,亦免除傳統起搏器傷口感染的風險。
微型起搏器技術展望
新型與傳統心臟起搏器的電池壽命可持續約10年,後者在電池耗盡後,需要全個更換,而前者由於難以摘除,故建議植入另一粒新型心臟起搏器於心室,一般而言最多可放置2至3粒。此外,目前新型心臟起搏器的技術只能做到單腔起搏,功能上不及傳統起搏器可做到心房和心室雙腔起搏。蔡期望,將來可研發雙腔起搏模式,另一方面增加電池壽命,可使更多病人受惠。
(資料由心臟科醫生蔡文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