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份《施政報告》大幅著墨土地及房屋政策,政府更新《香港2030+》規劃策略研究,並估算2019至2048年土地短缺達3,000公頃,較2016年估算的約1200公頃增加1.5倍,當中1,500公頃屬於政府設施、休憩用地及運輸基建設施,820公頃屬於經濟用地,餘下680公頃屬於房屋用地。
發展局今日(8日)公布最新《香港2030+》規劃策略研究,內容提到本港中至長期可供地項目達4,100公頃,當中1,000公頃屬於「明日大嶼」的交椅洲人工島、600公頃屬於北部都會區新增土地,已超出估算的3,000公頃土地短缺。另外,就《施政報告》公布已覓得350公頃土地興建33萬個公屋單位,當局表示當中39%屬於新發展區及大型發展項目、36%屬於改劃用地、25%屬於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土地、發展棕地群等其他項目。
至於《施政報告》提出的精簡發展項目的審批程序,發展局長黃偉綸指出,當局目標明年上半年提出具體修例意見,並爭取明年內提出條例修訂草案提交立法會。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甯漢豪補充指,當局將就四大方向作出研究,包括建議把制定規劃大綱草度的時限,由17個月縮短一半,以及將公眾反映意見的程序縮短等。
將研制定最小住宅空間標準
黃偉綸提到,當局將考慮制定最小住宅空間標準,建議定為200多呎,並會研究在明日大嶼等新發展項目興建的公屋單位,增加10%至20%樓面面積,「希望『香港人住大啲』唔係空講嘅,係會做到嘅」,但強調有關研究需時落實。運房局長陳帆補充指,政府目前最大目標仍然是追趕房屋供應進度,在大致上可滿足港人住屋需求後,便會考慮增加新建公屋單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