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1-10-07 04:30:00
日報

2021施政報告|20年建北部都會區 鐵路貫通港深 人口250萬

分享:

特首林鄭月娥昨發表本屆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設有篇幅長達168頁的《副篇》,總結任內約900項政策措施實施情況,亦涉獵多個政黨關注的議題,包括免檢通關研究、力推《基本法》23條的立法工作、研究政府決策局重組等。至於社會各界均關注非常的土地、房屋政策,林鄭除重申已覓得未來10年興建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亦以「北部都會區」為願景發展新界北,當中包括發展5個新鐵路項目,以打通區內及與內地的交通基建連繫,並有4個拓展房屋用地的計劃,全區總人口將達250萬。對有指這份報告為競逐連任的政綱,林鄭月娥則指與是否想連任無關。

林鄭月娥昨公布「北都」發展計劃。(蘇文傑攝)

林鄭月娥昨公布「北都」發展計劃。(蘇文傑攝)

昨出席記者會及電視論壇時,林鄭月娥多次重申這份施政報告與是否想連任無關,僅指部分議題為不能迴避的事,身為負責任的人,不會因為任期即將結束便「放軟手腳」。至於有聲音質疑,面積涉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成本或逾萬億元,政府財政未能支持;林鄭月娥指,可將北部都會區(下稱北都)作願景看待,而且不可能開發土地上蝕本,最多只影響現金流,亦可靠發債解決,若因現在有赤字就不做,「我會形容係不負責任」。
 

可額外開發600公頃土地

施政報告指,北都囊括北區及元朗區,分別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及新界北新市鎮,北都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

政府就北都編製《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是首份由港府編製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及綱領,並以「雙城三圈」(三圈: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為空間格局(詳見A6),已充分考慮中央政府的「十四五規劃」。北都亦會以5條鐵路作運輸系統的主要骨幹,是為「運輸基建先行」的發展概念,當中有3線貫穿深港兩地(詳見A4)。

發展北都,預料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土地,擬開拓房屋用地的地區,包括洪水橋/厦村、流浮山至白泥、古洞北新發展區至馬草壟,以及羅湖/文錦渡一帶;合共興建16.5萬至18.6萬個住宅單位,整合現有單位及發展項目,整個北都發展完成後可合共提供90.5萬至92.6萬個單位,容納250萬人居住。

林鄭月娥指,政府將逐步收回佔地數百公頃、私人擁有的魚塘及濕地,冀透過更佳管理,提升包括濕地公園、米埔在內的2,000公頃保育用地;亦會考慮設立副司長職位,主理北都、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

adblk6
報告書建議將古洞北一帶的農地及坡地納入發展,料可新增12,000至13,500個住宅單位。(陳奕釗攝)

報告書建議將古洞北一帶的農地及坡地納入發展,料可新增12,000至13,500個住宅單位。(陳奕釗攝)

北部都會區料20年基本建成

負責撰寫報告書的創新辦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指,以洪水橋發展區為例,東面為住宅地,西面則是經濟用地,主要開拓創科、物流、大規模機器儲存等。他指,亦可以透過深港雙城合作,將過境設施搬去深圳,鮮活食品可經香園圍直達香港各區,屆時改劃文錦渡管制站、上水華山一帶作住宅用途,料可額外興建逾5萬個住宅單位,整個羅湖/文錦渡區可提供7.5萬至8萬個單位;預計用20年基本建成北都,暫未有具體時間表。

報告書提到,港深創科園與新田/落馬洲一帶,將會擴展及提升為一個完整的香港矽谷——新田科技城,佔地約1,100公頃、總樓面面積相當16.5個香港科學園,保育及發展用地各佔一半。凌嘉勤表示,收回的濕地大部分用作保育,惟亦會用作發展,例如科技城就有70公頃屬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漁塘及鄉郊用地。他又指,科技城會較多工廠,初步定位類似科學園專注硬件。
 

《北部都會區發展》
策略總結

  • 新開拓用地─600公頃
  • 新增住宅單位─16.5萬至18.6萬個 (相等於約13至14.5個太古城)
  • 新增職位─約6.6萬至6.8萬個創科產業職位
  • 保育生態用地─2,000公頃
  • 預計都會區人口─250萬人

智庫憂政府未能承擔北都造價

北都布局之大,有人歡喜有人愁。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認為,北都的規劃與基金會倡議,大規模城鎮化的意見一致,並認為新界北的房屋地積比,應與港九的7.5倍甚至更高的地積比「睇齊」。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則表示,北都的發展規模遠超明日大嶼,憂慮造價並非政府財政能夠負擔,或導致其他民生、中短期的土地發展受到阻礙。他又質疑,北都發展涉濕地及濕地緩衝區,惟施政報告未提及閒置丁地、棕地等,冀政府可先收回相關土地發展。
 

2021施政報告|20年建北部都會區 鐵路貫通港深 人口250萬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 👇立即按此參加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立即按此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