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利用人工生態組件,包括在大嶼山及屯門的垂直海堤放置磚塊,成功提升生物多樣性及過濾海水。研究將與政府部門合作並在3個地點放置人工生態組件,進一步研究成效。研究團隊於大嶼山深水角及屯門樂安排的垂直海堤放置從海外購入的「磚塊」,每塊均有罅隙及溝槽,為海洋生物提供微棲地、陰涼地及儲水位置,以解決潮退和夏天過熱,導致生物因缺水或太熱而死亡。
團隊亦以雙殼貝類種植法,在一半的磚上種上本地石蠔僧帽牡蠣作對照研究,發現可吸引新的石蠔在磚上生長,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而罅隙深達2.5至5厘米的磚塊其陰暗位適合物種生存,較外露部分的物種多2倍。相對沒有罅隙的磚塊,這些有罅隙的人工生態磚塊能承載更多的物種(增加了19–51%)及生物數量(增加了59–416%),數字亦較平滑的海牆為高。整個研究於2016年展開並在2018年完成。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指,平滑的海牆沒有凹凸表面,無法儲水、無法遮陰、及無法躲藏其他生物,令生物難以棲息。今次研究的人工生態磚塊能承載更多的物種及生物數量也增加。而該研究屬「全球海港研究計劃」一部分,該計劃於倫敦、三藩市及悉尼等14個海岸城市設置相同的實驗磚塊,研究為期一年。
此外,技術可應用於香港現有的所有海堤,研究團隊獲土木工程拓展署資助,將於馬料水、西貢及屯門的垂直及斜坡海堤進行5種人工生態組件測試,包括磚、面板、潮汐池、鎧裝組件及蠔殼籃。他指,在上述研究中發現較為難得一見的生物,包括海藻、寶貝螺等,顯示組件有利海洋生物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