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2025-04-04 12:45:52

清明節|廣東人秘製雞蛋食療 保全年身體健康兼發財運

分享:

盤點大灣區清明「食俗」 祭祖必吃甘蔗? 清明吃蛋?

清明節除了祭祖行清外,美食也是儀式的一部分。在粵港澳大灣區,因應地區的文化習俗及農作物收成,傳承着不同懷念先人的美食傳統,吃法還別具風格。現在就盤點一下灣區5大極具特色的清明食品。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清明節|廣州必吃蕎菜炒燒豬 「行清」儀式才完整

在廣州,清明節掃墓行清後,分了太公燒豬,還未算完成拜祭儀式,必要吃一道蕎菜炒燒豬,才算過了一個完整的清明節。

為甚麼要選蕎菜?蕎菜乍看與香葱一樣,細看明顯有棱角,質地較香葱挺拔,味道香甜。

這是廣東典型的時令蔬菜,並非一年四季都有,一年之中,只有清明前後才最當造。俗語有「清明蕎菜香,最是相思情」,因為清明前後才能吃蕎菜,廣州人便把蕎菜稱為「思親菜」,聞到蕎菜香便知道是清明時節。

清明節|大灣區客家人必吃艾粄 

清明節吃艾粄(粄粵音:本)是廣東的傳統風俗。

艾粄又叫青團,清明餅、艾葉粑粑、清明果。艾葉指的是艾草,是一種藥草,具強健身體、止咳驅寒之效;粄,就是客家方言裏指的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香港人常聽到的茶粿,也是艾粄的其中一種。

艾粄是以艾葉的汁混合着糯米粉為主要食材,加入一些餡料製成的。因為艾葉是綠色的,所做出來的艾粄、青團等小吃,全都是綠色的,這也成為了清明獨有的色彩。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習俗相傳吃了艾粄後,止咳驅寒氣,有飽腹感有氣力,便達到強健身體的功效。

清明節 | 東莞重視祭品「四大件」   必吃蘋果取諧音「平安」

而在東莞鳳崗的民間傳說中,艾粄還被賦予一個神奇功效: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東莞人相信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能夠避過災禍。

東莞人在清明節最講究的,就是祭品,必有乳豬、蘋果、甘蔗、發糕四大件。乳豬是必吃,寓意紅皮赤壯;蘋果諧音「平安」,吃後有一家平安;甘蔗本身一節一節的,就有節節高升的意頭。

清明節|肇慶吃甘蔗 由頭吃到尾 寓意有頭有尾

祭祖之後吃甘蔗的,在大灣區內則以肇慶最為重視,還有隆而重之的儀式。因為一節一節的甘蔗寓意吃後能節節高升。肇慶人會叮囑子女,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傳說吃過甘蔗,做事就能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adblk6

清明節|清明吃雞蛋源自上古祭祀?

清明時節,還有吃雞蛋的習俗,相傳源於古代周朝的上祀節。周朝巫術流行,每年三月「上巳」(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後來被定為三月初三),女巫都會在河邊為人們舉行祈求儀式。人們為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成為「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裏,順水而下,下游的人爭相打撈食用,相信食後便能成孕。

在廣東,人們相信,清明節吃雞蛋,一年都會身體健康。

所謂「陽春三月三,薺菜煮雞蛋」,廣東人會把陽春三月當造的薺菜入饌,加入紅棗、雞蛋一起煮。薺菜因有諧音「聚財」而受人喜愛。民間流行一個傳說,清明節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鮮薺菜洗淨後,捆扎成一小束,加人雞蛋、紅棗、生姜煮,每人吃一碗,相信吃後能有發財運,可防頭痛頭昏病,成為一種應節的民間食療。

清明節這天的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是雕蛋。在雞蛋上畫出五彩繽紛的圖畫,畫後雞蛋可以吃掉,而在雞蛋表面雕刻圖畫的,則僅供玩賞,不能食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日新月異,而文化一脈相承。對於現代人來說,清明節仍然是拜祭祖先的重要節日,那些自古流傳下來的美食、儀式、節俗,仍然值得重視和奉行。

延伸閱讀:清明節|灣區五大清明習俗 掃墓又叫「行清」?「插柳」是甚麼? 

延伸閱讀:清明節小吃青團爆紅 「包羅萬餡」引老字號互拼 

本文「當代中國」授權刊出,歡迎關注】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