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媒《澎湃新聞》今日(5日)報道,著名物理學家、首兩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李政道因病醫治無效,於美國時間4日在三藩市逝世,享年98歲。他的研究工作對粒子物理學和量子場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李政道目前是歷史上第4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亦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該紀錄直到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在17歲時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才被刷新。
李政道1926年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蘇州,為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43年起,李政道先後就讀於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50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後,先後在芝加哥耶基斯天文台、加州大學物理學系工作。1953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3年入籍美國。
與楊振寧研究「宇稱不守恒」獲獎 及後決裂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方面研究,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領域做出成果。李政道在1956年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第二年經實驗驗證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當時31歲的李政道成為史上第二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亦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不過兩人在之後決裂,不再合作研究。
研究對量子場論發展有深遠影響
北京大學介紹,李政道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對探討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正反粒子變換和空間反射聯合變換下不守恆問題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70年代以來,在建立與發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論、提出反常核態的概念、建立與發展隨機格點規範理論、把時間作為分立動力學變量並進而建立分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發表大量科學論文,著有《場論和粒子物理學》等科學專著。
李政道在70年代和80年代遊走於中美之間,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為眾多中國學生打開一扇留學之門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這篇報導的標題為:「李政道,為更多的中國天才打開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