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和牛、鵝肝等美食實在令人垂涎欲滴,但大家大快朵頤時,切勿忘記這些食物蘊藏了「隱形殺手」—壞膽固醇。聖保祿醫院心臟科專科陳智彬醫生表示:「即使壞膽固醇水平超標,也不會直接引致不適,所以不少人忽略了其長遠危險性。事實上,過多的膽固醇會侵襲血管引致粥樣硬塊生成,全身血管也有機會受影響。」
長遠影響全身血管 宜及早控制風險因素
大多高膽固醇患者最初沒有病徵,但膽固醇會隨時間在血管積聚,並形成粥樣硬塊,以致血管收窄,甚至受到阻塞。這情況可在全身血管出現,除有機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外,亦可能會造成周邊動脈疾病。當中,周邊動脈疾病較難被發現,患者步行太久會感到腳痛,如沒有好好處理,嚴重者下肢皮膚會呈紫藍色、傷口難癒合等,部分個案甚至需要截肢。陳醫生提醒:「如發現壞膽固醇水平過高,應及早控制風險因素,以免將來嚴重至出現心腦血管疾病及截肢風險。」
不同風險組別的理想壞膽固醇水平有別 有需要時應及早用藥控制
理想壞膽固醇水平與每個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例如:較低風險人士的理想壞膽固醇水平為2.6 mmol/L或以下,而患有糖尿病或有高血壓等問題的人士則屬高風險,理想壞膽固醇水平需維持在1.4 mmol/L,如曾「通波仔」等人士更被界定為超高風險,可考慮把壞膽固醇水平降至1.1 mmol/L。
風險較低的患者可先調整生活習慣,並觀察壞膽固醇水平有否隨之下降。但風險較高的患者則需在調整生活模式以外,配合藥物治療以降低壞膽固醇。現時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包括他汀類藥物,口服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及PCSK9抑制劑,當中他汀類藥物為一線治療。陳醫生表示:「高風險群組因要大幅度地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可能需要更多藥物才能達到目標水平。」這類患者或需增加他汀類藥物的劑量,或配合其他藥物治療。醫生會為患者在藥物療效及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而患者亦需定期覆診以監察有否出現副作用。
定期監測其他風險因素 以防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除了要令膽固醇水平受控外,患者也應同時監測其他風險因素,例如:血壓及血糖等,以及定期進行心臟檢查。本港有不少患者同時有高膽固醇及高血壓的問題,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應聽從醫生指示以降低血壓至正常水平,現時降血壓藥物選擇眾多,較常用的包括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血管擴張劑及利尿藥等等。控制血壓並非越低越好,醫生大多會先處方低劑量降血壓藥物,有需要時再逐步增加劑量,以避免引起低血壓問題。陳醫生提醒:「近年三高呈年輕化趨勢,臨床所見四、五十歲人士已出現三高,所以大家不要自恃年輕便忽略健康,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及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以上資訊由陳智彬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