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0-01-15 04:30:00
日報

「躘躘蹱蹱」令ADHD孩子慘受欺凌

分享:

小朋友手腳笨拙、說話太直接、表現過分熱情等,可能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症狀。有外國研究顯示,ADHD小孩被欺凌的情況較正常小孩高10倍。在香港,有女童曾經因為「躘蹱(論盡)」被同學杯葛而變得自卑;亦有男童因過分熱情、衝動心急而被排擠,甚至將所受委屈化成戾氣帶回家中發洩,直至確診ADHD後得到適切治療和家校安排,擺脫困境。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表示,患ADHD人士通常男較女多。粗略估算,本港小學有約5%至8%的男學童患ADHD,多為過度活躍;而女學童則有2%至5%,多為專注力不足。

傅子健指ADHD症狀容易讓患者被同輩排擠。

傅子健指ADHD症狀容易讓患者被同輩排擠。

病徵成被欺凌原因
傅子健指,ADHD孩子一般較常出現手腳不協調、粗心大意等情況,容易「整爛嘢」、「整親人」;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感較薄弱,喜歡「攬頭攬頸」,容易和別人發生碰撞;說話方式亦傾向衝動,表達直接,容易開罪別人;亦可能會過分熱情,令人感到尷尬或煩厭,因而往往成為欺凌目標。

有小三男童經常攬著同學、搶答爭第一、遊戲衝動心急、輸掉就發脾氣,久而久之被同學排擠,男童遂將滿腔委屈發洩在弟弟和狗狗身上。家長和學校察覺後轉介精神科醫生確診ADHD,以藥物治療配合學校安排,如讓他擔當值日生消耗過剩精力,增加課堂參與感,最終改善行為和欺凌情況。

亦有小五女童因經常粗心大意,於小組習作砌模型時卻幫倒忙,被組員杯葛,指她「無用」,令女童自卑得不敢向老師、家人訴說,甚至不想上學。及後家人花了長時間始發現問題所在,轉介醫生後確定問題源頭實為ADHD。

adblk6
日常忌以批判態度與子女溝通,讓孩子習慣事事分享,有問題才可及早發現。

日常忌以批判態度與子女溝通,讓孩子習慣事事分享,有問題才可及早發現。

上課回家同控制
藥物可改善衝動等行為,傅子健表示,除了上課時間要專心,課餘時間亦須有所控制,以盡早形成好習慣,故長效藥物較只針對上學時間的短效藥物,治療會較全面。但傅子健強調,醫生會先用輕量藥物,觀察其反應,其後才會逐步調校分量。

傅子健又提醒,很多欺凌問題其實持續了一段長時間始被發現,往往因為跡象未必明顯,而年紀愈大的孩子愈會掩飾。家長可檢查子女帶回校的書簿文具有否被破壞的痕跡、身體有否傷痕;子女有否表現焦慮、緊張、坐立不安、因小事便觸發情緒、睡覺發惡夢和尖叫、不肯進食和體重下降等。「最重要與子女保持日常溝通。用不帶批判的態度用心聆聽,令他們習慣事事分享。」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