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中有過敏病史,特別是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的人,有可能產下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嬰兒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臉部、脖子、軀幹與四肢關節處。
一名6個月大的女嬰,右腳大拇趾關節處紅腫且有水泡滲出液,右手腕也布滿脫皮紅疹與小水泡,經醫生問診發現,女嬰母親也有長期慢性的皮膚癢疹,研判寶寶為異位性皮膚炎。建議除原有的類固醇藥膏治療外,要與保濕乳液一同使用,並每日執行濕敷療法;一周後,寶寶的皮膚狀況明顯改善,水泡縮小無滲出液,脫皮紅疹的部位也好轉。
異位性皮膚炎 反覆搔癢疾病
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陳慧耕醫生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及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性疾病,嚴重的搔癢與反覆發作是其主要特色。皮膚出現濕疹樣紅色斑塊,且有滲出液,初期有水泡與結痂,久了會有脫屑、龜裂和苔蘚化的情形。
台灣兒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約8%至10%,其中一半的患者會在1歲內發病,約80%的病患在5歲前有症狀。而家中有過敏病史,特別是有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的人,有可能產下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嬰兒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臉部、脖子、軀幹與四肢關節處。

對於有家族過敏史的嬰兒,預防過敏最好的食物即是「母乳」。
家族過敏兒 母乳抗敏佳
對於有家族過敏史的嬰兒,預防過敏最好的食物即是「母乳」。當無法哺餵母乳時,可使用部分水解蛋白奶粉或完全水解奶粉替代一般配方奶餵食。此外,維生素D也被證實可以調節皮膚屏障並保持皮膚濕潤,免疫系統發育也與維生素D相關,而維生素D可減少皮膚的慢性發炎,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是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必須定時使用保濕乳。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首重維持皮膚完整性
陳慧耕醫生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是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必須定時使用保濕乳,且避免刺激物,洗澡時不過度搓洗,水溫不宜過高(攝氏33至38度),洗澡後可適度塗抹無香料的乳液。皮膚症狀惡化時,需經醫生評估,依照臨床症狀給予適當的外用類固醇藥膏或免疫調節劑,或口服抗組織胺以防止搔抓。

床單、被套、枕頭套等寢具最好每1至2周定期清洗一次,並以55°C左右的熱水洗淨與烘乾。
濕敷異位性患處 日常這樣做防發作
陳慧耕醫生表示,在嚴重惡化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處,可考慮採用濕敷療法,在患處塗藥或使用保濕乳後,以濕的紗布包紮數層,外面再用乾紗或繃帶加以固定,敷2至3小時後拆掉,一般3天就有顯著的效果,治療過程不超過兩周。
陳慧耕醫生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除了環境致敏原刺激,食物也是致敏原之一,當症狀出現時,應向醫生諮詢,找出引起過敏的原因,避免刺激以減少未來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機會。嬰幼兒的肌膚較脆弱與敏感,建議穿寬鬆的棉質衣服,避免皮膚刺激,降低癢感與不適,床單、被套、枕頭套等寢具最好每1至2周定期清洗一次,並以55°C左右的熱水洗淨與烘乾,避免在家中鋪設地氈,以降低嬰幼兒接觸環境中的致敏原。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