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病是一種主要發病於老年人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原發性,主要是由於腦內部分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不能製造一種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當腦部缺乏多巴胺,信息不能正常從神經細胞傳送至肌肉,就會出現震顫、僵硬和遲緩等徵狀。
而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柏金遜病患者腦中會過度產生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其中的MMP3可引發多巴胺能神經元凋亡,產生神經炎症,令患者出現柏金遜病症狀,而MMP3可成為有效的早期柏金遜病生物標誌物和臨床干預的標靶。中大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聯同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及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研發一種多功能納米探針來指示並抑制大腦中MMP3的異常活動,有望及早發現柏金遜病和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症狀,在疾病初期延緩病情惡化。該科研成果目前已於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期刊發表。
早於2018年,中大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邊黎明教授的科研團隊,已研發了一種酶響應納米探針,可用於監測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生物標誌物。隨後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及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容永豪教授及柯亞教授,更進一步改良這種納米探針,設計出專用於監測柏金遜病生物標誌物活性並同時遞送治療劑的多功能納米探針。邊黎明教授表示:「研究小組未來將著重於改良探針的使用方法,並且負載更為有效的治療劑以達到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最佳效果,提高納米探針的臨床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