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首位,更是第二號癌症殺手,及早發現並切除息肉,能大大降低患大腸癌的風險。中大外科學系開發應用結腸鏡癌症篩查的實時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能助醫生檢查患者大腸時,分辨出肉眼有機會遺漏的息肉,降低內窺鏡師漏檢息肉和病理誤判的風險。
一般大腸癌篩查,醫生需要通過內窺鏡檢視整個腸壁,並進行息肉切除手術。中大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潘頌欣教授指,診斷結直腸內的息肉,醫生通常面對兩大難題,就是有可能遺漏不明顯的息肉和對息肉的病理誤判,因此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套能在腸鏡檢查期間,實時對息肉進行識別和對病理類型分類的人工智能診斷系統。
![中大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潘頌欣指,系統能助醫生分辨出肉眼可能遺漏的大腸息肉。](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23395619_ir.jpg?itok=HLvgRHjd×tamp=1739351196)
中大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潘頌欣指,系統能助醫生分辨出肉眼可能遺漏的大腸息肉。
![右紅框為診斷系統在結腸鏡視頻中成功分辨出的息肉。](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23395622_sR.jpg?itok=w008bJ_f×tamp=1739351196)
右紅框為診斷系統在結腸鏡視頻中成功分辨出的息肉。
準確率97% 需更多臨床測試
研究團隊去年在300名患者的結腸鏡視頻中進行測試,在301顆專家級內窺鏡師檢測到的息肉中,成功檢測出291顆息肉,準確率達97%。潘頌欣指一般測試若能超過95%已屬高準確性。
潘續稱,現行的內窺鏡檢測平均花15分鐘,最長更需時45分鐘,相信使用智能診斷系統可縮短檢測時間。她強調,研發系統並非要取代內窺鏡師辨別息肉的工作,而是有互補作用,提升醫療效率之餘,亦能降低人工檢測上的遺漏。她表示,會繼續測試,提升技術的準確度,期望2年內可推出市面。
此外,潘亦指出該系統有另一功能,就是可即時分析出息肉的病理類型。因現行系統只能單一篩查息肉,若要知道是否屬於腫瘤,便需化驗,並等待兩星期才有結果,新系統則可同時進行非息肉、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息肉的分析,協助醫生即時決定是否切除息肉,惟潘頌欣指該技術需要更多臨床測試才能於醫學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