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_webp/public/2025-02/woman-office_144627-36688_0.jpg.webp?itok=UEsuRELh×tamp=1739355338)
中完流感又攰又無力?醫生教4招回血 持續8症狀須求醫
患上流感的患者除了要面對病發時的各種症狀,即使康復後也要注意流感後的「後遺症」。有醫生指出,如果患上流感後出現疲勞、無力,甚至是腦霧等症狀,可能是患上「病毒後疲勞症候群」。他列出有4方法有助恢復精神與體力,但一旦身體持續出現8症狀就必須求醫。
流感「後遺症」是病毒後疲勞症候群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發現有許多人流感感染之後,恢復體力的時間亦很長。近年,有醫學研究指出,這是源於一種「病毒後疲勞症候群」(Post Viral Fatigue Syndrome, PVFS)的疾病所致。
澳洲研究:
- 澳洲一個研究小組針對253例腺熱、Q熱和羅斯河熱患者進行調查,當中有約12%的人患有PVFS,症狀包括疲勞、認知功能障礙、肌肉骨骼疼痛和情緒問題。
加拿大研究:
- 在SARS疫情後的調查中,多數患者出現持續的健康問題,症狀包括持續疲勞、睡眠困難、全身肌肉疼痛和無力以及沮喪。
另外,流感、新冠肺炎等病毒感染康復後的患者,亦長期飽受「極度疲勞、腦霧、肌肉疼痛」等症狀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流感後疲勞/腦霧/頭痛/關節痛?
甚麼是PVFS?黃醫生解釋指,PVFS是指在急性病毒感染(如流感、EB病毒、新冠病毒等)後,持續數周至數月出現無法以其他疾病解釋的慢性疲勞狀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約10%至20%的流感患者可能發展為PVFS,而新冠肺炎後遺症中,疲勞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PVFS的特徵如上:
- 極度體能衰竭:輕微活動後疲勞加劇,休息後難以恢復。
- 認知功能下降:專注力和記憶力減退,俗稱「腦霧」。
- 持續性疼痛:肌肉關節痠痛、頭痛反覆發作。
- 睡眠障礙:即使長時間睡眠仍感疲倦。
為甚麼會有病毒後疲勞症候群?
至於為甚麼會出現疲勞?黃醫生表示目前對PVFS的成因尚無定論,但主要理論包括:
1. 免疫系統失調:
- 病毒感染可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即使病毒已清除,免疫系統仍持續亢奮。
2. 粒線體功能受損:
- 病毒可能破壞細胞能量工廠,導致能量合成不足,使人體長期處於「能量危機」。
3. 神經系統異常:
- 病毒可影響中樞神經,擾亂自主神經調節。
4. 表觀遺傳變化:
- 病毒感染可能改變基因表達模式,使身體持續處於「類生病狀態」。
![病毒可能破壞細胞能量工廠,導致能量合成不足,使人體長期處於「能量危機」。](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_webp/public/2025-02/business-woman-is-working-online-traing-reply-customer-home-office-packaging-wall_1150-21870.jpg.webp?itok=UmbsRId1×tamp=1739355339)
病毒可能破壞細胞能量工廠,導致能量合成不足,使人體長期處於「能量危機」。
醫生教4招打破疲勞循環
黃醫生指,若懷疑自己有PVFS,應先就醫以排除其他潛在疾病,如慢性病、內分泌失調、神經疾病、癌症或精神障礙等。排除後就可以用以下4大方法改善疲勞問題:
1. 階梯式活動管理:
根據體能制定活動計劃,避免過度休息或勉強運動,採用「Pacing原則」,每日活動量控制在引發症狀的50%以下。
Pacing原則強調依個人狀態調整節奏,以提升效率並減少疲勞。核心包括:個人化節奏、避免過度消耗、循序漸進、休息與恢復、動態調整。此原則可應用於醫學、教育、運動及工作管理等多個領域,以確保長期穩定發展。
2. 抗發炎飲食調整:
增加攝取Omega-3脂肪酸,例如深海魚、亞麻籽。
增加攝取抗氧化劑,例如莓果、深色蔬菜。
減少精製糖與加工食品的攝取,有助降低體內發炎影響。
3. 光照與晝夜節律調節:
配合固定作息下,每日早晨接觸自然光10至15分鐘,有助改善粒線體功能。
研究顯示,PVFS患者普遍缺乏維他命D,適度補充亦有助益
4. 認知行為療法(CBT):
透過心理介入打破疲勞、焦慮、失眠的惡性循環,特別對合併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患者效果顯著。
![增加攝取Omega-3脂肪酸,例如深海魚、亞麻籽有助改善疲勞問題。](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_webp/public/2025-02/ketogenic-low-carbs-diet-food-selection-white-wall_155003-27734.jpg.webp?itok=pbXwE1kj×tamp=1739355339)
增加攝取Omega-3脂肪酸,例如深海魚、亞麻籽有助改善疲勞問題。
何時應就醫?
黃醫生提醒,若疲勞持續超過6個月,或合併以下症狀,要小心可能發展為「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如果出現其中以下4項症狀,並超過6個月以上,便要提早求醫檢查:
- 記憶力及專注力減弱
- 運動後疲倦無力超過24小時
- 睡眠無法消除疲勞
- 肌肉不定時痠痛
- 關節疼痛但無紅腫
- 淋巴結疼痛
- 持續喉嚨痛或異物感
- 頭痛,且與之前不同
黃醫生指,病毒後疲勞症候群並非「心理作用」,而是免疫與神經系統受損的生理現象。患者常因外觀無異常而被誤解為「懶惰」,反而加重心理負擔。最重要的是接納自身狀態,尋求專業醫療與自我管理的平衡,逐步重拾生活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