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香港疾病頭號殺手,患者過往主要採用西醫治療,只有長者或放棄西醫治療的患者才會向中醫求診。但近年趨勢有所變化,有較多年輕人在患病初期已經中西合璧,雙管齊下治療癌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首席講師劉宇龍博士表示,除了因為癌症有年輕化趨勢,而有更多年輕患者採用中西醫藥結合治療之外,中醫藥亦有助減輕治療副作用,改善生活質素,以及提升患者整體體質,增加按時完成西醫療程的機會。
多靶向全身調理
西醫與中醫在治療癌症的角色有所不同,西醫為單靶向的精準治療,以手術、化療、電療及標靶治療等方式清除癌細胞,療效顯著但仍有復發的可能。而中醫則屬多靶向的全身調理,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及增強免疫功能,以減少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轉移,讓病人帶病延年,加長存活期。劉宇龍亦坦言中醫治療癌症有所局限,「例如未能單憑問症方法確診腫瘤大小、惡化風險等,也不能切除腫瘤達到根治。故此中西醫藥協作將可達到最佳的療效。」
減輕麻痹症狀
香港防癌會—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於2009年10月至2018年10月作出臨床觀察,研究中藥配合針刺紓緩化療引起周邊神經麻痹的療效。劉宇龍指出,常用化療藥物如紫杉醇類、鉑類、生物鹼類等,部分或引致周邊神經病變,令患者手指、腳趾出現對稱性麻木或疼痛。
中心分析了128個病例,患者年齡介乎18至75歲,正接受腸癌標準化療方案4至6周或其他腫瘤化療,並出現周邊神經感覺障礙。劉宇龍續指,「患者當接受中藥通痹湯及針刺治療3個療程之後,有79%(101病例)的麻痹情況得到改善,當中25病例更得到顯著改善。」無效的患者皆有難以忍受的感覺異常或顯著活動障礙,劉宇龍續指,中藥加針刺對紫杉醇及草酸鉑引起的初期周邊神經毒性有較好療效,愈早開始治療,效果愈好。
中西合璧提升療效
劉宇龍認為,實行「中西醫藥協作」,中醫可參考患者的西醫病理報告,有助準確診斷病症,如果可以中、西醫無縫商議,更能夠充分溝通,為患者製訂合適治療方案,同時避免藥物相沖;中醫理論亦可糅合西醫標準,對中醫藥治癌方案作臨床觀察和研究,進一步提升療效及減輕副作用。「同時鼓勵患者積極接受中西醫藥協作治療,除提升免疫力和生活質素外,甚至有助控制和縮小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