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解碼|拆解頑治抑鬱症迷思 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助患者生活重回正軌
不少患者在確診抑鬱症後,往往會責怪自己,認為患病是自尋煩惱所致。再者,由於抑鬱症通常需要長時間的治療,若患者在服藥一段時間後病情仍未改善,或有機會發展為頑治抑鬱症,更會令患者認為病情沒有出路。有見及此,有精神科專科醫生建議患者應對疾病建立正確的認知,即使在治療期間或會出現病情反覆,也應給予自己耐性和空間,逐步進行調適,同時積極接受治療,將生活重新帶回正軌。
病情令患者身心受創
抑鬱症患者受病情影響,情緒會長時間處於低落狀態,亦會對日常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甚至睡眠質素下降,出現失眠或嗜睡。困境令患者倍感心身受累,隨時引發輕生念頭。精神科專科潘曉樺醫生指出,若患者按時按量服用兩種抗抑鬱藥物持續六星期以上,但治療效果仍欠理想,便可以歸類為「頑治抑鬱症」。這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更有機會令患者失去工作能力。
迷思1:「睇開啲」就冇事?
抑鬱症是由於大腦神經傳遞物質失衡引起,並非單純因思想悲觀而導致。潘醫生解釋,抑鬱症的病因涉及生理、心理與環境三方面的互相影響。生理因素與遺傳有關,若父母曾患抑鬱症,子女的患病風險亦會增加;心理因素則包括個性特質,例如對自己要求過高或習慣負面思考;而環境因素方面,包括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經歷童年創傷及親人離世等,也可能引發抑鬱症。因此,對患者說「睇開啲」不但無助於改善病情,或反而會令患者感到不被理解,進一步封閉自己。
迷思2:藥物令患者呆滯或成癮?
隨著醫學進步,新型抗抑鬱藥物的副作用已大幅減少,一般副作用包括口乾及胃部不適,亦可於數天內改善。此外,有些抗抑鬱藥物會增加患者的睡意,對失眠患者尤為適合。潘醫生補充,抗抑鬱藥物與鎮靜劑不同,不會導致藥物成癮。在治療期間若患者感到疲累等不適,應與醫生商討,調整至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迷思3:頑治抑鬱症冇藥醫?
頑治抑鬱症是可以醫治的,醫生會加配其他藥物以提升治療效果。在傳統藥物治療上,醫生會考慮處方鋰劑來幫助患者穩定情緒,但患者需要定期進行抽血檢測,以確保體內鋰劑維持在安全的水平。為減少藥物副作用對患者的影響,醫生會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並調整藥物處方。例如,在抗抑鬱藥物上加入低劑量的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它能針對血清素及多巴胺系統,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鬱症狀、穩定情緒。相對於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手震、肌肉僵硬等副作用相對較少,且不會導致患者對藥物產生依賴。醫生會採取低劑量原則來為患者調配適合的劑量,以穩控病情,幫助患者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當病情穩定及完成療程後,抑鬱症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減藥並最終停藥,有助降低復發風險。頑治抑鬱症相比一般抑鬱症的復發率較高,患者有機會需要長期服藥以控制病情。潘曉樺醫生最後提醒,抑鬱症的治療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精神科專科潘曉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