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撤銷「口罩令」之後,本港各種呼吸道疾病均有所上升,例如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甚至重回疫情前水平。當中入侵性肺炎球菌病(IPD)也不例外,很多時候是患者受到其他病毒感染後,肺炎球菌伺機入侵;而冬季(12月至2月)是IPD感染高峰期,高風險人士應做好預防措施。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代表、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表示,入侵性肺炎球菌病是嚴重疾病,「感染肺炎球菌常見可引致中耳炎和肺炎,但當細菌走到身體本應無菌的地方,即屬『入侵性』,例如入侵腦膜可致腦膜炎、入血則引起菌血症或敗血病。」
大部分人不知自己屬高風險
曾有入侵性肺炎球菌病史、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腎病、腦脊液滲漏和糖尿病等、免疫功能受損如愛滋病毒感染、使用全身性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物等,已植入人工耳蝸人士,都是入侵性肺炎球菌高風險一族,年紀愈大感染機率也愈高,惟大眾對此認知不足。中大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指,「集合多項回顧文獻,發現美國45%高風險人士不熟悉此病;香港社區長者亦只有10.4%人有足夠認識,甚至多達67.7%高風險人士誤認為自己感染風險低。」
嚴重可致命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代表、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講座教授孔繁毅指出,肺炎在本港2023年主要死因中排名第二,而肺炎球菌是最常見引致嚴重社區型肺炎的細菌,佔近40%個案。本地研究顯示,肺炎球菌感染住院病人中,11.5%於30天內死亡;21.5%須接受深切治療,深切治療患者平均住院日數為14.5日,其嚴重程度不得不重視。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肺炎球菌感染,不過本港接種水平並不理想。黃至生稱,2021年研究發現只有23.9%本地長者在2018年接種過肺炎球菌疫苗,當中亦只得四成有意在翌年完成第二劑接種。「而且有半數人不知道應到何處接種有關疫苗;甚至有疫苗猶豫情況出現。」
接種疫苗助預防
肺炎球菌疫苗過往有23價多醣體疫苗,近年則推出了15價和20價結合型疫苗。孔繁毅表示,「多醣體疫苗能產生中和抗體,惟免疫記憶相對短,而且接種相同的加強劑效果有限;而結合型疫苗則可用加強劑方式激活免疫細胞,效用亦較持久。」美國疾控中心(CDC)指引,高風險人士及長者,如從未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可考慮接種1劑20價疫苗,或者在接種15價疫苗1年後,再接種23價疫苗;如曾接種23價疫苗,則可相隔1年再接種15價或20價疫苗;曾接種13價結合疫苗的話,也應在相隔1年後接種20價或23價疫苗,以增加肺炎球菌血清型覆蓋率。對於已接種13價及23價疫苗的長者,亦應相隔5年後接種一劑20價或23價疫苗。
孔繁毅指現時香港多達九成高風險人士未完成接種,「建議疫苗接種計劃可納入20價疫苗,一針就可有效預防,對高風險人士或屬較便捷選擇。」